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作者:张雷声 发布时间:2014/02/28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字体:( )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出现的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指导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苏东剧变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讲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第二,意识形态发生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多样,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因此,不仅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出现了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日益分化和多元化。这深刻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巨大压力及所承负的引领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社会责任。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自主、平等、竞争、信用、法制等观念,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仅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且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去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而且也使人们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甚至被重构的倾向日益突出。
尽管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容否认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本国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遭到的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能搞多样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这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我国现代化在社会意识领域引起的重大变化。我们应该看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等同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社会意识多样化说明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得到解放,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繁荣的重要表现。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讲的则是一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思想体系上的集中反映。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意识可以多样化,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则只能“一元化”。
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样化或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决不能搞多样化或多元化,而只能“一元化”。因为任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是“一元化”的。如果认为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要能给人们带来实惠而不需要再讲什么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往的功能性作用实际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就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实质必然会导致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坍塌和整个意识形态的失序,引起人心混乱和社会动荡,就会断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丧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如果认为可以用什么“新儒学”、“自由主义”等就可以替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就是要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其实质就是取消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导力量,消解当代中国的党魂、国魂、民魂,消解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以维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武器。无论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是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出现的必然是党无宁日,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承认、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不矛盾的。反映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社会意识,既是社会开放和文明进步的产物,标志着人们个性的张扬、思想的活跃和创造力的释放,推动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日益丰富充实的精神需求,更显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精神世界的绚丽多彩,因而对“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具有很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既可以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也可以促使“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保持蓬勃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对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和整合功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它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质,它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可以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提升品质,可以有力地消解伴随着多样化的社会意识而出现的某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残渣,可以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使之形成一种有序的、协调的精神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在承认、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地位,决不能搞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三、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对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淡化、消解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宕起伏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嚣张气焰中,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种种挫折和失误面前,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就必须在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区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这种划清与区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而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是首要方面。
区分“学术”、“思想认识”、“政治”问题,要求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作思想认识或政治问题,更不能把学术探讨中的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当作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区分“学术”、“思想认识”、“政治”问题,也有一个判断的准则问题,这就是要以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为准则,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在实践中根本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世界工人运动,损害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章第一条明文规定: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必须“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偏离这一服务方向的作品,不仅不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而且是要遭到严厉取缔的。显然,对学术问题,必须鼓励创新和探索,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科学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对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必须积极引导、多做工作;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则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错误观点,决不能听之任之,更不允许公开传播,必须坚决反对。
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是在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进行的。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在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特点之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以理论形式表现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各个学术领域,从而达到其反对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目的。在政治领域,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表现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在经济领域,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表现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哲学领域,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表现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表现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否定革命。在现实的生活中,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为了掩饰自己的反动性,往往会附着于一些易于迷惑人、蒙骗人的错误观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附着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就是它的典型手法,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学说,今天已经过时了”的说法,来扼杀马克思主义,打倒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既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历史课题,也是现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20世纪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着“危机”的时候,列宁曾经清醒地认识到,“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基础而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又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了”;同时,他也满怀信心地认为:“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②今天,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结论。列宁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新变化的实质。在这一基础上,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竞争和垄断的关系、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的作用、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资本过剩等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创立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天才地探索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问题。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及其理论探讨,开创了20世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如何处理好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上,列宁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列宁之所以能在时代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同他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列宁从来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我们必须熟读死背的教条,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列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着力解决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真正地坚持和科学地发展、真正地继承和科学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
在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实际结合起来,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开创了在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景辉煌。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不仅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而且深刻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两个世纪交替之间,以及在新世纪中必将展示的盎然生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变化的新特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也深刻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就告诫人们:“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③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提醒我们注意:“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④邓小平也一再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⑤正是基于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江泽民强调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⑥胡锦涛也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⑦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充分证明: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丢弃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会丧失立国之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以僵化的、教条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会离开正确的道路,迷失前进的方向。
3.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必须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需要有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自由,需要学者个性的张扬、思想的活跃和创造力的释放。贯彻“双百”方针,可以保证各种学术观点、学术流派平等自由地展开争鸣交锋,从而激发创造精神,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发展和繁荣学术。因此,“双百”方针体现了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弘扬了人们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不断认识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但是,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又是不可分的。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是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最根本的价值目标。离开了为人民服务,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这是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崇高使命。要完成这一崇高使命,就必须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在“双百”方针中,马克思主义是百家中的一家,但却是占据指导地位的一家。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思想必然会去占领。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情况下,我们决不能让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思想有可乘之机,决不能让它们占领理论、宣传和舆论阵地。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立足当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吸收外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域文化进行批判分析、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理论发展新境界的过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是辩证统一的。贯彻“双百”方针,通过学术自由的展开来发展和繁荣学术,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可以保证学术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避免出现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乱,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于鼓励人们勇敢地和自由地探求客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则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真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既不能以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来否定贯彻“双百”方针,也不能以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来否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1、3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6-41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26页。
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查看原文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3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