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
本文关键词: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人民大学》 2008年
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
许华卿
【摘要】: 从文化学角度看,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与20世纪20、30年代风靡全国的“中国化”思潮有着历史的承接性,“中国化”思潮是中西文化碰撞中,国人不断文化反思的结果,是文化自觉的产物。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最先是在文化层面成熟继而推进到政治层面中去的,也就是说,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经历了一个文化层面的探索阶段,这又以“新启蒙运动”为代表,党的理论工作者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从文化层面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思路。 1937年后,大批参加“新启蒙运动”的理论工作者奔赴延安,把在文化层面业已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火种”带了过去,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产生共鸣,文化与政治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帷幕从此拉开。自此以后,党的理论工作者从方法论层面不断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不断翻译、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整理、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三要件”:外源性理论、内生性理论和社会现实日益具备。 以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得以成熟并正式确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探索与政治探索有机融合的产物。为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扩大其影响力,深化其理论性,在毛泽东倡议下,党的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三民主义”论战,主导并推动了“学术中国化”运动和“民族形式”的大讨论,对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有力回击,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科学、顺利发展。得益于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被运用到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中去,实现了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在边区实践基础上又随即产生了由新实践到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作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思想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于1940年被毛泽东提出,党的理论工作者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极大贡献。以这一理论的形成为开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进入飞跃阶段。 1942年整风运动的开始可以说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正式开始。在运动初期,党的理论工作者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原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主体性创作地位受到一定冲击,经过“王实味事件”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党的理论工作者大都完成了适时性的转变,而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历史进程中去,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宣传、研究毛泽东为手段在党内外竖立毛泽东的权威,并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多种表述,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确立提供了借鉴,他们对“毛泽东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对“毛泽东思想”内容的科学把握和深入研究都为实现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最后一章对理论工作者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做出浅显分析,力求突出他们地位的变化,找准他们在这一事件中的历史定位,并对他们的作用从五大方面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2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4期
2 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J];求实;2006年08期
3 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2期
4 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7期
5 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王浩斌;;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郭若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有益成果的吸收[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04期
8 阎润鱼;比较视野下的新启蒙运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张立慧;;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品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应鸿;;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邓正兵;项英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的功过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方守金,李扬;“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时期文学探索的终结——对20世纪90年代一种小说潮流的审视与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6 刘国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叶昌友;毛泽东、刘少奇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若干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圣蕾;武计海;;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观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黄德渊;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白友涛,柴静;毛泽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玉洁;;毛泽东的史学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俊梅;杨蓓;;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晓勇;;论毛泽东早期对资产阶级的认识[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桂宏;;关于山西互助合作问题争论的评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9 陆德生;;论铁军精神的形成[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10 李坤栋;;中西融合 古今贯通——从吴芳吉的白屋体新诗理论与创作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浩;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李玉刚;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8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张曙;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斌尧;继承与超越:从新民主主义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邢雁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邱东晨;论新党的崛起和衰落[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董昭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韩威;1949—1956: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姜文华;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孔朝霞;秦永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进程[J];社会科学家;2007年04期
2 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4期
3 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4 孙来斌;“灌输论”是指导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03期
5 张远新;;论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7期
6 许全兴;晚年毛泽东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海燕;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陈亚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凌厚锋;;论毛泽东文化观与中国文化转型——兼论毛泽东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3 江德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02期
5 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4期
6 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7 张金荣;从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8 范洪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分析与深层探索[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黄岭峻;新启蒙运动述评[J];近代史研究;1991年05期
10 张光芒;新启蒙运动与五四启蒙运动比较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佚名;;延安时期为何只见公仆不见官[J];政府法制;2009年20期
2 马尚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几点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邹腊敏;延安时期李维汉统一战线理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毛泽东;毛泽东延安时期文稿两篇(一九三八年三月—一九四一年十月)[J];党的文献;2002年03期
5 贺永泰,雷小倩;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的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6 逄锦科;党在延安时期执政为民的基本经验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何艳辉;巴志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思想与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王锋;;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J];民主与科学;2008年02期
9 祝彦;韩莎;;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成熟的历史分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04期
10 王东维;;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经验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和军;;延安时期党的学习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价值反思[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希贤;;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第一个伟大工程的历史经验[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3 张和平;;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6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齐卫平;;陈云与延安时期党的建设[A];闪烁真理光辉的思想宝藏——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协武;;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金融的成功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高尚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梅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N];各界导报;2010年
2 梁星亮;[N];陕西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丽;[N];浙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延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张怀满;[N];延安日报;2006年
6 延安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德 延安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杨延虎 延安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高九江;[N];延安日报;2006年
7 曹彦仓;[N];平凉日报;2010年
8 记者 郗望;[N];陕西日报;2003年
9 记者 强国峰;[N];延安日报;2007年
10 上海电机学院 何小刚;[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3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5 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6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鹏娟;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孟远;歌剧《白毛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杨琳;回归历史的本真[D];兰州大学;2008年
10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华卿;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张慧霞;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维泽;延安时期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4 刘舰;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经验启示[D];延安大学;2011年
5 姜甜甜;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1年
6 李渊;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7 张鹏飞;延安时期的职业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戴建芬;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学习思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崔红德;延安时期党的人才战略及其现实意义[D];延安大学;2012年
10 郭小红;延安时期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及其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4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