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 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借鉴世界城镇化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1949年以来我国城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既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遭遇过巨大的挫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规划更加合理、设施更为齐全、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受经济、制度和观念上的制约,也出现了城镇化质量与速度错位、区域不平衡、环境恶化、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消除“三大差别”,尤其在消除工农及城乡差别上更是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原因、影响、趋势,以及城乡融合的途径上分别进行了较多的阐述,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综观我国城镇化实际,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理论、方法论和实践上均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它不仅坚定了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决心,更为我国推进城镇化找到了方向和路径:第一,创新科技,发展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完善现有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从制度上推动人的城镇化;第三,致力于缩小“三大差别”,维护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平公正;第四,从城乡管理、城乡规划、城乡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构建新型美丽城镇。 总之,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需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 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1 引言8-17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意义9-10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0-11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5 相关概念界定14-17
- 1.5.1 城乡融合15
- 1.5.2 城镇化15-17
- 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17-27
- 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产生的背景17-19
- 2.1.1 实践背景17-18
- 2.1.2 理论背景18-19
- 2.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主要内容19-27
- 2.2.1 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原因19-20
- 2.2.2 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影响20-22
- 2.2.3 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22-23
- 2.2.4 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23-27
- 3 城镇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27-41
- 3.1 城镇化的兴起与发展27-29
- 3.1.1 恢复和高速发展期27-28
- 3.1.2 调整和短暂停滞期28
- 3.1.3 改革和快速发展期28-29
- 3.2 城镇化的主要特点29-31
- 3.2.1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29-30
- 3.2.2 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30
- 3.2.3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调节作用30-31
- 3.2.4 因地制宜探索城镇化多样模式31
- 3.3 城镇化取得的成就31-34
- 3.3.1 城镇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提高31-32
- 3.3.2 规划渐趋合理,城镇管理更加科学32-33
- 3.3.3 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日趋完善33
- 3.3.4 城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33-34
- 3.4 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34-41
- 3.4.1 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34-37
- 3.4.2 城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37-41
- 4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下进一步城镇化的对策41-57
- 4.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对城镇化的指导意义41-46
- 4.1.1 提供理论依据41-42
- 4.1.2 给予方法论指导42-43
- 4.1.3 提出实践要求43-46
- 4.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下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对策46-57
- 4.2.1 发展生产,提供物质基础46-48
- 4.2.2 完善制度,保障人的城镇化48-51
- 4.2.3 缩小差别,维护公平和公正51-53
- 4.2.4 全面协调,构建美丽城镇53-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燕;建设小城镇 实施大战略[J];新长征;2000年12期
2 王东;;发展小城镇 观念要更新 规划要先行[J];协商论坛;2000年04期
3 刘忠诚;;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最佳切入点[J];实践;2000年01期
4 郭上沂;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年01期
5 胡雪梅;发展小城镇要有新思路[J];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01期
6 谢元态,李谷村,刘桂莉;小城镇建设浪潮兴起的动因与宏观对策[J];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03期
7 申平华;城镇化: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性规定[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8 姜爱林;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新视野;2001年06期
9 申学林 ,刘辉;切实推进城镇化进程[J];学习导报;2001年09期
10 马建义;小城镇建设必须做到“五到位”[J];新长征;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国勇;刘洋;;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名通;;加快小城镇建设之我见——以宜章县部分建制镇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何建设;;略谈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方略[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王玉成;;论加快发展广西小城镇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志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建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N];农民日报;2005年
2 毛生武;西部城镇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N];人民日报;2002年
3 盛英牛;城镇化凸显大市场 电信业宜早抢先机[N];人民邮电;2000年
4 记者 陈树德;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不容乐观[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执笔 付加升 杨林防;以小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N];安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吴新君 实习生 范国兴;我州今年重点发展10个小城镇[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邵灵 本报通讯员 易建华;民资托起南疆农垦小城镇[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班慧丽 朱玛;54%——城镇化达到新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李国庆;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大方县城镇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中共锦州市委书记 佟志武;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繁洪;泰安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杭雪花;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D];苏州大学;2008年
3 靳南;地域环境与小城镇特色关系初探[D];长安大学;2007年
4 杨健;小城镇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陈永松;河北省迁安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孙国胜;卢龙县城镇管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雒明峰;甘肃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高乐全;小城镇职能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博闻;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2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4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