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哲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7-08-09 13:37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哲学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体系 语言哲学


【摘要】: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语言哲学高度,以语言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为中心,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体系转变的学理内涵。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地指称外部对象,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指称的转变问题;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意义也是在主体以语言把握其所指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的,而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意义的变迁问题。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体系 语言哲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利益机制研究”(09BKS0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研究”(11JD710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A811.2;H0-02
【正文快照】: 马克思主义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此,大众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使之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化精神的力量为物质的力量。根据学界主流观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宣传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张必隐;汉字的心理贮存和认知历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胡佳;普通法汉词典新增文化义项的参考原则和模式[J];辞书研究;1998年02期

3 倪荫林,吕红俊;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归纳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陈莉莉;试析汉英颜色词的社会文化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5 李树新;三国文化熟语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李树新;论汉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5期

7 李瑛;论中学语文教育的两大任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8 范燕宁;对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的再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聂绪伟;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静态逻辑系统与动态情感系统的二极分野[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10 王庆奖;语言意向性、制度性与民主性、独裁性[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佳;;普通法汉词典新增文化义项的参考原则与模式[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盛培林;;双语词典编纂与跨文化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保彦;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韩礼德的及物性与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魏颖;时间的概念隐喻跨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娟;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苏娜;有没有心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颖桃;试论“约定俗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英姿;试论“语义三角”及其语义指涉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仕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8 郭向阳;现代专名指称理论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9 伍敬芳;计算机与互联网术语中的隐喻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何蓓蓓;《国际商务汉语教程》与《国际商务汉语》的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晓明;接受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鲁燕;;试论英汉语音对比中的近似与空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张红锐;;语言模因新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宁菁;;语境视野中的礼仪文书研究[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4 胡选萍;王琦;周芳;王扬科;李新生;杨培君;;网络流行语的教学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5 孙锦;;浅谈新时期汉语新词语[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6 吴晓波;;印尼语和汉语叹词的对比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7 刘长友;;汉语中的英语谐音意译词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8 李曙光;;理论的对话——巴赫金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之间的张力[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郭龙生;;把握言语规律,搞好媒体语言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李子荣;;论语言研究的一种新模式——“四个世界”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施发笔;;试探王希杰修辞学思想的发展轨迹[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戴昭铭;;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刘向政;;从“to own goal”到“乌龙球”,,试析汉语文化的“圆融”特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希杰;;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9 王莉娅;;英汉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少安;黄凯南;;论演化与博弈的不可通约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旭峰;中国话中的“乱步”[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曹增光;网络语言冲击汉语正规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理论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7年

4 刘丹;如何看待“80后”网络语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王德春;世界上最大的一套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国落地[N];文汇报;2008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曹增光;首份官方网络语言报告引爆争议[N];电脑报;2006年

7 鲍晓倩;请对网络语言多一点儿耐心[N];经济日报;2005年

8 高永久;相互借用的民族语言[N];人民政协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谢震霖;两岸语汇交融助推汉语发展[N];文汇报;2006年

10 小作;“符号天书”畅销引起争议[N];桂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林玫;意义、词典与词典释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顾伟勤;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多荣;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杨东平;巴赫金表述理论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3 包臻隽;形与意[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乐;汉语语境下网络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薇;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张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颖;中介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白莲花;韩语表示从属关系连接词尾与汉语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园园;论目的语为导向的广告翻译策略[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常开媛;性别标记的非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45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45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