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理论在欧洲的旅行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理论在欧洲的旅行
【摘要】:马克思的理论综合了18世纪以来西欧三个主要国家的进步思想,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主张激进社会变革的理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与他出生的环境、当时的文化语境、他的流亡生涯和人道主义精神分不开。本文简要考察了爱德华·萨义德等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对马克思理论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德国、俄国、英国和法国的传播、释义和本土化的场景进行了分析。一战前,德国工人运动的巨大发展,使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主要关注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在俄国,马克思有关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社会变革的观念在列宁那里得到强有力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左翼思想家发展了马克思有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文化生产的理论,并借以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幻象。二战后的法国,左翼思想家们展开了一场保卫马克思理论的斗争,致力于将马克思理论从政党化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我们认为,马克思理论在欧洲的旅行及其遭遇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继承马克思富有生命力的理论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旅行 跨文化研究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点项目”(SKX201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阿尔都塞、德里达、雷蒙·威廉斯、特里·伊格尔顿等。其中爱德华·萨义德以马克思式的批判精神解构了西方有关东方学知识的意识形态偏见。他的《旅行中的理论》一文(1)把跨文化研究和思想史相结合,考察了匈牙利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旺;;中国、以色列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10期
2 关树文;蒙汉大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陈泽河;申燕;;青少年依恋研究及其新进展[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05期
4 何肇发;;国际跨文化研究介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9年06期
5 任蕊;王慧;;论跨文化研究的整合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周华珍;周若曦;;关于全球青少年欺负行为及其症状的跨文化研究[J];青年探索;2014年03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雪;;中国成人智力本地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李艺;;建议语的功能及其礼貌效果的跨文化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虞重干;李志清;刘志民;;中德美三国青少年体育意识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桄;赵海燕;陈会昌;;大学生控制点倾向的跨文化研究:中国与韩国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朱莉琪;M.Kellef;刘国平;;儿童决策行为发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金攀;陶云;傅金芝;;6-15岁儿童提取诱发遗忘发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郑钢;;生育价值观代际传递和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沃建中;吴莹莹;迪丽娜尔;綦群高;;大学生自主性动机发展特点与跨文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代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杨大春;跨文化研究的主体间性之维[N];光明日报;2005年
3 南;华中师大文化学系暨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朱睿达;入文化之道,见超越之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张友文;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N];文艺报;2007年
6 尹韵公;跨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劲草;[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谢纳新;居澳华裔、葡裔青年应对方式跨文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夏洋洋;林语堂文化身份与身份协商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雷慧;关于中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艳虹;英汉“喜悦”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肖扎力嘎胡;3-6岁蒙古族和汉族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左慧芬;中美体育赛事即席评论的跨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牟楠;中美公司简介体裁的跨文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9 邵乐;英汉时空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种媛;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62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6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