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学说的基...

发布时间:2016-07-07 19: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学说的基本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学说的基本思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     )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政党由本阶级先进成员组成,政党的任务是领导本阶级的政治斗争、掌握政权,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资本主义的政党政治保证了政权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中间执掌。工人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政治斗争、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政党始终要掌握领导权,实现政党纲领。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 政党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政党思想,科学地说明了政党这一近代以来出现的政治现象的实质,揭示了无产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获得解放的条件和规律,为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至今对我们完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仍然具有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学说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产生,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根本方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适应了当时工人阶级激烈反抗资产阶级剥削斗争的需要
  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胜利。18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始,经历80多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完成。18世纪后半期,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取得胜利,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俄国也经历了不同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工场手工业被以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所取代。产业革命造成了三方面的显著结果:其一,社会化大生产使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其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825年,即将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爆发了第一次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此后,大约每10年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三,工人阶级数量显著增加。产业革命在大幅度增加资产阶级财富和资本的同时,也在不断积累着工人阶级的贫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以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加剧。这些自发的工人运动尽管波澜壮阔,显示出巨大力量,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没有取得成功。
  在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政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创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指导欧美工人阶级的建党实践活动,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社会主义国际(第二国际)、第一个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以及欧美其他一些国家工人阶级建党活动都有他们的参与或者得到他们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以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与既往资产阶级学者政党理论迥然不同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并成为工人阶级建立独立政党开展政党斗争、领导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强大理论武器。
  在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政党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19世纪末,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一方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以电力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生产力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资本迅速集中,此前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过渡到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相对缓解作用,以及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使得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发生动摇,出现了以伯恩斯坦为主要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修正主义思潮一度在欧洲工人运动中占据了上风。
  与此同时,沙皇俄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进入帝国主义国家行列,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中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同时,修正主义对俄国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在帝国主义的矛盾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复杂形势背景下,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农兵通过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倡导创立了共产国际,成为各国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和各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斗争的国际中心。列宁总结布尔什维克建党、夺取政权和执政的经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政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党理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政党等一切政治现象的钥匙,也是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关键所在。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②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社会成员分裂为一些集团,其中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些集团就是阶级。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同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阶级差别、阶级对抗导致阶级斗争,这种斗争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最终发展成为政治领域中以争夺政权为中心的斗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革命为社会化大生产创造了条件,社会化大生产使得社会阶级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斗争的最终结果必将是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统治被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得以建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之下,镇压资产阶级残余势力的反抗,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条件下,阶级差别将逐渐消失,进入没有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学说,贯穿了阶级分析方法。与资产阶级政治学者对政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政党的外部形式而回避其本质特征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无产阶级政党由本阶级先进成员组成;任务是领导本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夺取政权,掌握政权,改变以私有制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创造各种必要条件,以实现本阶级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本阶级先进成员组成,政党的功能是领导本阶级进行政治斗争以实现阶级利益
  (一)政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现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关于政党的起源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首先,政党产生的深层根源是大工业所造就的新的经济事实。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其产生根源的分析要从现代经济生活的特点入手。恩格斯指出:“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③。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传统的经济形态被改变,而且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旧的阶级在萎缩,新的阶级在发展、壮大。这些阶级首先在经济领域发生日益激化的分裂、对立和斗争,这种分裂和斗争就是现代政党得以发生的深层社会经济根源。其次,政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在生产关系当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阶级成员之间围绕经济利益的斗争起初是自发的、分散的,而当经济地位类似的人们意识到彼此在社会经济结构当中存在着共同利益,阶级成员中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阶级意识,“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④。政治斗争意味着,各个阶级都试图通过掌握政权的方法来规定有利于本阶级的经济关系,以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历史上,政党正是各阶级为了角逐政权而形成的。就此,列宁精辟地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⑤最后,按照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政治逻辑,当阶级斗争伴随着阶级差别消失之后,政党也将同国家等阶级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一并消失。
  (二)政党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政党由阶级的先进成员组成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其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在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社会成员因其与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阶级,作为阶级之间政治斗争组织形式的政党,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特定阶级,不存在代表社会全体的所谓“全民”的政党。资产阶级政党往往宣称自己是全民的代表,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阶层利益要求的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特征。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就要辨别其阶级属性。列宁指出:“要想了解政党的真正作用,不要看它的招牌,而要看它的阶级性质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条件。”⑥政党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两大基本类型。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因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⑦。即便一个政党的众多成员来自工人阶级,但如果这个政党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么它势必为自由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潮所掌握,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担负起带领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历史使命。其次,政党是本阶级先进成员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政治组织,但政党是阶级的一个部分,而不是阶级的全部。政党的产生反映了在阶级差别、阶级对立以及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不同阶级的成员逐渐产生阶级意识,必须组成政党同对立阶级展开斗争、维护本阶级共同利益的阶级觉悟,因此,政党成员都是本阶级当中具有本阶级自觉的那一部分人。
  (三)政党的任务是领导本阶级的政治斗争、掌握政权以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各个阶级之间政治斗争的最严整形式就是政党之间的斗争。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是掌握国家政权。在阶级社会,经济利益存在差别、对立和冲突的各阶级,最终都要通过其政党谋求政权,来维护、构建一定的生产、分配关系和经济秩序,从而对其根本利益给予来自公共权力的强制性确认、保障和实现。资产阶级政党诞生的土壤是议会制度。议会为统治阶级不同部分争夺执政权的斗争派别创造条件,并最终促成资产阶级政党的形成。
  对于工人阶级政党而言,政治斗争更是其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工人阶级政党就要勇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⑧
  对于割裂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关系,贬低政治斗争重要性的错误倾向,列宁指出:“因为经济斗争而忘掉政治斗争……那就是忘掉了全部工人运动史所教导我们的一切。”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布尔什维克掌握了政权,经济建设成为新兴无产阶级政权的工作重心所在,列宁仍然清醒地从政治上来把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告诫全党:“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⑩
  (四)政党具有政治纲领,由领袖集团来领导,具有组织纪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工人阶级政党纲领的理论基础。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心转移到德国。德国工人党由于一些理论和策略的分歧而分裂为两个派别,在两个派别合并过程中通过了一个受到拉萨尔机会主义浓厚影响的《哥达纲领》作为党纲。马克思和恩格斯支持两个派别的合并,但坚决反对纲领放弃原则向机会主义让步。在对这个纲领进行的逐条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1)恩格斯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12)纲领表现了一个政党的性质、特点和政治目标,是政党团结政党成员、整合阶级力量、赢得群众的思想基础。列宁指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13)一个成熟的政党必须具有一个反映其阶级现实和长远目标及其实现步骤的纲领。
  关于政党内部的领导权,列宁说:“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14)病逝前,列宁对俄共(布)最高领导人之间的团结格外重视,认为这是党避免分裂、保持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
  政党作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组织,担负着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而围绕政权展开斗争的功能,这一功能决定了政党组织必须具有纪律,工人阶级政党尤其需要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只有如此,才能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存在、发展和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
  三、资本主义政党政治是政权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更迭的形式,工人阶级政党可以利用这一政治形式开展合法议会斗争
  政党政治是指由政党来组织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活动方式。政党自17世纪下半叶在英国产生之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国家普遍出现和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政治生活开始进入政党政治的时代。“接受、承认政党政治,成为20世纪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1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19世纪20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政党和政党制度广泛发展的阶段,在欧美一些国家,资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政党之间的竞选和轮流执政以及在议会的相互攻讦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阶级分析方法揭示了活跃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坛上的政党的资产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这些貌似激烈的政党竞争背后隐藏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的共同目标。首先,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以维护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剥削和统治为根本目标。其次,以多党竞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只是政权在统治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转换,以确保资产阶级统治为根本前提。马克思在评论一次英国议会斗争时深刻而生动地刻画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秘密所在,他指出:反对派和政府在维护这个寡头统治的权力方面没有区别,“议会斗争的技巧恰好在于:在短兵相接的格斗中打击的不是职位,而仅仅是当时占据职位的人,并且在进行打击的时候,要使这个人在作为大臣下台以后,马上又能作为大臣的候选人而上台。寡头政体不是靠把政权经常保存在同样一些手中而使自己永存下去的,而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它轮流地使政权从一只手中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16)。恩格斯把英国议会政党政治比喻为“为使资产阶级统治永存而轮班执政的两个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17)。
  经典作家的这些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本质。政党之间尽管表面上斗争激烈,但是在这种政党政治框架之下的斗争,充其量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分歧和争斗,其结果只是政权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之间更迭,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会在竞选中把自己的施政纲领包装得个性十足,但执政后实际的政策差距并不大,在维护以私有制为根基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政党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如何更好地加速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暴力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入新社会的基本道路和方法,同时,要从阶级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展开合法的议会斗争
  在坚持暴力革命是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独立地位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了利用选举权为工人阶级政党争取群众、同资产阶级政党展开议会斗争的意义。经典作家认为,首先,暴力革命是进入新社会的一般道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提出“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18)这一基本观点。恩格斯晚年在谈到工人阶级阶级政党利用选举权进行合法斗争的时候,多次表达了他对宣言所提出的暴力革命原则的信念。1889年在一封回信中,他写道:“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19)。对于曲解他的思想,主张以议会斗争取代暴力革命的错误观点,恩格斯予以坚决批驳,他申明:“我没有说过‘社会党将取得多数,然后就将取得政权’。相反,我强调过,十有八九的前景是,统治者早在这个时候到来以前,就会使用暴力来对付我们了;而这将使我们从议会斗争的舞台转到革命的舞台”。(20)其次,利用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开展合法议会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斗争的有效方式之一。恩格斯认为,利用普选权可以使工人阶级政党每隔几年计算一次自己的力量、宣传自己、并判断自己同其他敌对政党的力量对比,从而避免行动上畏缩或者蛮勇。他进一步指出:“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东西是工人阶级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21)
  列宁论及利用议会选举问题时指出:“那些不善于把不合法斗争形式和一切合法斗争形式结合起来的革命家,是极糟糕的革命家。”(22)他主张英国的共产主义者应当坚持不断地利用议会选举,他倡导“西欧、北美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学会创造一种新的、不寻常的、非机会主义的、不贪图禄位的议会活动,使共产党能够提出自己的口号”,“抓住资产阶级说过的话,利用资产阶级设立的机构,利用它规定的选举以及它向全体人民发出的号召,并使人民了解布尔什维主义”(23)。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民主集中制是其根本组织原则,在革命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掌握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学说以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为基本内容。他们在亲身参加创建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逐步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一)工人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政治斗争、夺取政权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资本财富的积累和工人贫困积累之间相辅相成,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4)。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多,共同的日益陷入贫困的经济地位促使工人阶级展开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实现了阶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联合斗争的开展。成立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是推动工人阶级斗争由自发到自觉、由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5)
  成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首要目的是展开夺取政权的斗争。马克思认为,成立工人阶级政党就是把工人阶级在经济斗争中的联合转化为推翻剥削者政权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从而完成夺取政权这一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列宁精辟地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26)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前,已经出现了以英国宪章派为代表的一些工人政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建党理论基础,对工人政党的性质、使命和斗争方式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无法担负起领导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富于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成长创造了思想条件。
  (二)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7),这一论断揭示了先进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属性,正是先进性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首先,这种先进性根植于作为其阶级基础的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在所有与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的,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他阶级都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灭亡。农民是资本主义社会另一个受到剥削的阶级,它将伴随着工业发展而逐渐消失的阶级,农民阶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而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在于它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组成的。(28)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并不能建立一个包括整个阶级的政党,更不能建立一个包括全民的政党。共产党“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29)。列宁强调党要在实际行动中让人民群众看到党的先进性。他认为,党员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对于那些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绝不容许进入党的组织,对于不合格党员,党要通过适时的清党工作及时清除他们,以“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30)。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对于其他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参加无产阶级运动,“首先就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31)。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在于它以科学思想为指导。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32)。在反对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就没有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观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政治观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观上坚持以消灭剥削和私有制为最终奋斗目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工人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三)无产阶级政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的思想体现在他们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对党的组织制度的规定上面。《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代表大会由区部会议的代表组成。区部会议的每五个支部选一名代表参加代表大会”。“区部会议是区部的代表机关。……区部会议必须在每年7月中旬召开一次会议,选举参加同盟代表大会的代表。”(33)作为同盟领导机构的代表大会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民主的程序对下属支部和同盟成员拥有直至开除的权力。《同盟章程》说明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诞生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对党的组织原则做出更加详尽、成熟的规定,它规定协会各支部选派代表组成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提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原则(34)。
  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不要民主的倾向,重点强调民主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35);在第一国际时期,针对当时的无政府主义倾向,阐述了集中对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谁也不会否认支部有自治权,但是,如果联合会不把某些权力给予联合会委员会,并且最终给予总委员会,那末联合会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攻击点上。”(36)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就不能放弃集中和权威。
  列宁明确提出把民主集中这一辩证的概念作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1906年,俄国社会民主党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列宁的提议下,把民主集中制写进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一切组织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俄国社会民主党是由一些分散的社会主义团体联合成立的,存在涣散的情况,而且,在沙皇专制压制之下,党不能公开存在。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列宁在建党过程中比较侧重于集中的方面,他指出:“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说它是一种毫无意思的儿戏,是因为实际上任何一个革命组织从来也没有实行过什么广泛民主制,而且无论它自己多么愿意这样做,也是做不到的。说它是一种有害的儿戏,是因为贯彻‘广泛民主原则’的尝试,只会便于警察进行广泛的破坏”(37)。同时,列宁明确表示,党“一旦有了公开活动的条件就立即向工人政党的民主组织过渡”(38)。在夺取政权,打退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叛乱之后,列宁及时调整了党内集中与民主的关系,突出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方面。1920年9月,国内战争接近尾声,俄共(布)召开九大,列宁起草了《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对发展党内民主做出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发挥党员的主动精神,更经常、更广泛地召开党员大会,创办报刊更经常、更广泛地开展党内批评,消除违背民主制的官僚主义现象,建立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接受一切申诉与中央委员会协商审理申诉。(39)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建设得到更大发展。在列宁领导下,俄共(布)进入“党内民主的黄金时代”(40)。1922年苏共十一大之后,列宁健康情况恶化后口授的最后八篇书信和文章,突出强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加强决策民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健全监察权力配置、权力制衡的意见。
  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对的主要任务和自身状况,适时突出民主与集中的一个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辩证法原则在建党实践中的出色应用。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要掌握领导权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当中只有掌握领导权才能确保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实现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领导。列宁指出:“我们是阶级的党,因此,几乎整个阶级(而在战争时期,在国内战争年代,甚至是整个阶级)都应当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行动,都应当尽量紧密地靠近我们党”。(41)党对工人阶级的领导的首要内容是思想领导,即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消除自发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局限性,启发工人阶级追求阶级解放的自觉性;取得政权之后,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领导工人阶级巩固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宁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够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42)掌握政权之后,工人阶级政党能否不断加强和改善其领导,是关系到其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否巩固的重大问题。
  第二,在民主革命阶段,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反封建的联合斗争中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的独立性和对运动的领导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43)他们主张在民主革命阶段,只要资产阶级采取反封建的革命行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与它结成一定程度的联盟。但是,在同非无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巩固阶级基础,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做好准备。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能因为策略不当而丧失原则,丧失自己政党的阶级性,沦落为资产阶级政党的附庸,要始终把握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历史方向。
  第三,在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之后,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长期执政,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权。列宁明确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44)。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必须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权,是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5)。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形式。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要真正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列宁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46)。“只有共产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把自己跟本阶级的全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通过本阶级跟全体被剥削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取得这个阶级和这些群众的充分信任——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在反对资本主义一切势力的最无情最坚决的最后斗争中领导无产阶级。”(47)可见,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及其同广大工农群众的牢固的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条件,丧失了阶级性和先进性就会失去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算起,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已经诞生160多年了,其基本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需要认真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着力加强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切实履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1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54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⑤《列宁选集》,第1卷,第67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列宁全集》,第23卷,第302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28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9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⑩《列宁选集》,第4卷,第40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1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列宁全集》,第20卷,第357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列宁选集》,第1卷,第40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第14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第399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3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44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26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261~26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74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28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列宁选集》,第1卷,第5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4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8)《列宁全集》,第24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9)《列宁全集》,第39卷,第182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0)《列宁全集》,第7卷,第272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84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9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第745~746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27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3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377~37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7)《列宁选集》,第1卷,第41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列宁全集》,第16卷,第97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9)参阅《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27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0)沈云锁、潘强恩主编:《共产党通史》,第2卷上册,第9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10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244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35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34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7)《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第34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晓华


查看原文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学说的基本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6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