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与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4:1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与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摘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综合系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有利用资源的竞争关系,也有相互推动、互为支撑的关系。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由此,引起了全国尤其是河南省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对于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人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很多研究,虽然分别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三化”(“三化”在本文中特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思想、我国三化协调发展的成果都较多。但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化”思想与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实践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如喻新安的《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等,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化”思想和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以及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河南省三化实践的创新。 本文首先对“三化”做了理论分析,阐述了“三化”的概念以及“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从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化”思想及其“三化”思想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结合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提出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启示,并提出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3
- 1.1 选题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1.1 选题背景以及国内研究现状9-10
- 1.1.2 国外有关“三化”的研究现状10-11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1
-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11-13
- 第2章 关于“三化”的理论分析13-16
- 2.1 “三化”的含义13-14
- 2.2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14
- 2.3 河南省三化发展的战略和实践14-16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化”思想16-30
-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16-18
- 3.1.1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核心16-17
- 3.1.2 走社会主义大农业之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本质17-18
- 3.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化的思想18-24
- 3.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化产生的动力和途径的思想19-21
- 3.2.1.1 城市的兴起从而拉开了工业化产生的序幕20
- 3.2.1.2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创造了基本条件20-21
- 3.2.1.3 机器的广泛应用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21
- 3.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化产生的作用的思想21-24
- 3.2.2.1 工业化产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22-23
- 3.2.2.2 工业化产生所带来的负面作用23-24
- 3.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镇化的思想24-30
- 3.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镇化动力源泉的阐释24-27
- 3.3.1.1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24-25
- 3.3.1.2 工业化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25-26
- 3.3.1.3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加速动力26-27
- 3.3.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镇化演进过程和途径的预见27-30
- 3.3.2.1 早期的城镇化模式会造成城乡对立恶果27-28
- 3.3.2.2 未来时期的城镇化的目标是消除城乡对立28
- 3.3.2.3 城乡融合变革的根本路径在于改造农业和转变农民28-30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化”思想的关系30-36
- 4.1 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30-32
- 4.1.1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加速器,并为其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30-31
- 4.1.2 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发展基础31-32
- 4.2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32-34
- 4.2.1 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为其提供技术、资金与物质32-33
- 4.2.2 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原材料,并加速工业化33-34
- 4.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34-36
- 4.3.1 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其结构优化,并为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34
- 4.3.2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并为其创造市场、提供要素和外汇34-36
- 第5章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条件36-45
- 5.1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36-39
- 5.1.1 河南省的三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36-38
- 5.1.2 河南省的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提升38
- 5.1.3 河南省的城乡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提升38-39
- 5.2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不利条件39-45
- 5.2.1 工业化水平较较低39-40
- 5.2.2 城镇化水平较低40-41
- 5.2.3 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41-43
- 5.2.4 制度性障碍多,“重工轻农”43-45
-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启示45-49
- 6.1 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45-46
- 6.1.1 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化农民,实现农民转型45
- 6.1.2 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45
- 6.1.3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农业现代化之路45-46
- 6.2 对工业化的启示46-47
- 6.2.1 发挥市场作用46-47
- 6.2.2 用科技推动工业化47
- 6.2.3 协调重、轻、农的关系47
- 6.3 对城镇化的启示47-49
- 第7章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49-52
- 7.1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49-50
- 7.1.1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49
- 7.1.2 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49
- 7.1.3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49-50
- 7.2 提升工业化发展层次的对策50-51
- 7.2.1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50
- 7.2.2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50-51
- 7.3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玉;;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2 宋正;;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张新光;;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8年06期
4 胡岳岷;;论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地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5 吴浩;;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两条道路的思想[J];古今农业;2006年03期
6 刘世炜;;浅谈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J];经营管理者;2009年21期
7 李欣;农村教育投资系统改革刍议[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王建兵;新时期甘肃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和环境[J];甘肃农业;2005年07期
9 时家贤;;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6期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美娟;江苏省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6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7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