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1:17
本文关键词:新型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 新视角 二元经济 人力资本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的“经济奇迹”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短时间之内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和东亚较为类似却又更加迅速的转变。东亚的经验研究促使不少学者将“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腾飞联系到一起。传统的“人口红利”理论主要从人口总量增长以及年龄结构角度阐述人口转变产生的额外经济效益,现有的研究大多围绕发达国家展开,研究结论对中国是否适用还有待商榷。国内学者对此关注较晚,对人口转变引发的宏观经济效应探讨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文献大多数为经验研究,并且至今仍停留在“以人口论人口”阶段,仅仅从生育率、死亡率、抚养比等指标上进行探讨,忽略了在人口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出现了数量结构、质量转换以及体制转变等相关现象,从而造成对人口红利的测度出现分歧。如何进一步实现中国劳动力市场有效均衡,以确保更好的收割“人口红利”,发掘潜在的“新型人口红利”,并尽可能延长“人口红利”的存续期,充分发挥其理论经济价值,这也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点课题。 1964~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年均11.96%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中具有生产性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也增长了18.78%;大学受教育程度人数增长了三倍多,文盲率由33.58%下降到4.08%;城镇就业人数提高了近两倍,农村就业人数提高了60%,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数量也增至每年1000万。结合中国人口转变的相关特征,本文从人口转变理论背景出发,吸取欧美、东亚与中国在经济增长和人口转变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将中国人口转变中的“劳动力比重数量特征”、“劳动力质量特征”、“劳动力就业结构特征”均纳入“人口红利”的范畴,并探究新型人口红利作用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以及人口红利的未来变动趋势。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扩大就业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对中国人口红利经济价值及红利漏损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9CJY024)的资助。 本文着力探讨新型人口红利及宏观经济效应。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将城乡二元就业结构变动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纳入中国式的新人口红利范畴,并对新型人口红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根据对世界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提炼出新型人口红利价值测度模型,并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理论价值。第三,为了深入研究人口红利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本文基于封闭视角以及开放视角构建了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需求机制框架。第四,未来新型人口红利又会如何延续,本文基于经济贡献率的数量概念对未来人口红利进行了预测。第五,借鉴过去经验,放眼未来形势,立足当前事实,提出了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和对策。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理论视角上的创新。在结合国际研究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实际人口转变形态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将人口“劳动力数量上的广化”、“劳动力质量上的深化”以及“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的优化”均纳入进人口红利范畴,并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测度红利经济价值。进而从人口年龄结构、人力资本、劳动力二元就业结构等多个维度有效的把握中国特色的人口红利。 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经济问题不仅需要研究短期影响,更需要关注其长期效应,同时,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在关系,因而研究更应尝试多样化的角度。本文在研究人口红利的需求传导机制时,从短期静态和长期动态的视角分别论证了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机制。此外,还从人口结构因素角度解释了中国“高储蓄、高顺差”的现象。在分析人口红利价值时,不仅仅限于对过去红利价值的验证,同时着眼于未来从趋势上测算新型人口红利经济价值,并基于此提出了收获“新型人口红利”的长短期政策建议。 3.应用视角上的创新。对人力资本的分解已有部分学者进行探讨,但是本文不仅首次将人力资本纳入人口红利框架,还将人力资本细分为小学以及初中教育投资积累的人力资本、高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大学以及研究生积累的人力资本三个层次,并进行了折旧处理。在研究人口红利的经济绩效时,本文将样本区间分割成1952~1978年以及1979~2011年两段进行了对比研究。在预测未来人口红利价值时,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劳动参与率数据代替就业率、失业率数据对劳动力进行预测。此外,人口红利的研究属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为了更好的研究人口红利相关命题,综合应用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理论与方法,以构建人口红利经济价值测量模型,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实现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前言。本章提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探讨的问题,阐述了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框架设计,总结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相关领域研究进展。首先对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年龄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简要总结。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对国内外研究评价及展望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进行梳理,为后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对传统人口红利概念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分歧进行了讨论,总结并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的新型人口红利概念。并建立了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框架,提出了引发人口红利的人口年龄优势结构变动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储蓄以及经常项目差额传导机制。 第四章为人口红利新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绩效。本章首先对已有文献提及的相关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整理,并提炼出主要的影响因子,同时针对相关因子的中国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最终建立了人口红利经济价值测度模型。通过邹氏变点检验得出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经济体制下,人口红利的经济贡献率是不同的。最终实证结果说明: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中的18.02%应归功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至21.34%。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在改革前仅为0.7%,改革后这一贡献已近10%;城乡二元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放心在改革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革前其对经济增长作用是负的,而改革后其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了10.14个百分点。 第五章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机制。本章首先从封闭环境下实证分析了少儿抚养比和老人赡养比、总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刻画储蓄的滞后效应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政策刺激效应,模型中分别引用了储蓄滞后项以及政策虚拟变量。最终发现,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可以较好的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本章第二节主要基于开放视角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经常项目差额,模型中除了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外还引入了消费、储蓄、投资、政府收支等变量。实证研究证明,人口抚养比负担变化对经常项目项目有显著的反向冲击,并且主要通过储蓄和投资影响经常项目差额。本章第三节从一个长期的视角,基于VECM模型探讨了人口抚养比、经常项目差额、储蓄、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经常项目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作用。 第六章为人口红利的期限分析。本章主要从对经济贡献率的角度对新型人口红利未来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实证结论表明,数量型人口红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在未来将经历显著的倒U型轨迹,结构型人口红利在2035年后将逐步下降,质量型人口红利在未来将有稳定上升过程,并逐渐占有重要份额。 第七章为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本章也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首先,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其次,探讨如何进一步挖掘人口红利的政策措施,主要围绕“就业政策的短期措施以及长期安排”、“深层次释放有利的劳动力要素的辅助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窗口是否打开”以及“应对老龄化的响应措施”几部分展开。最后,基于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 新视角 二元经济 人力资本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4.24;F124.1;F224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5
- 1. 前言15-23
- 1.1 研究背景15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7
- 1.2.1 研究目的15-16
- 1.2.2 研究意义16-17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17-21
- 1.3.1 研究思路17-19
-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19-21
- 1.4 研究创新点21-23
- 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23-32
- 2.1 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24-25
- 2.2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25-28
- 2.3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综述28-31
- 2.4 文献评价31-32
- 3. 研究基础32-44
- 3.1 人口红利概念界定32-41
- 3.1.1 传统人口红利相关概念32-33
- 3.1.2 相关概念分歧33-37
- 3.1.3 人口红利概念界定37-41
- 3.2 人口红利的经济作用机制41-42
- 3.3 本章小结42-44
- 4. 人口红利新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绩效44-64
- 4.1 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44-48
- 4.1.1 数据及变量说明44-45
- 4.1.2 世界经济影响因素的探索分析45-48
- 4.2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48-62
- 4.2.1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子的共性和个性探究48-54
- 4.2.2 模型及变量54-56
- 4.2.3 实证分析56-59
- 4.2.4 经济意义分析59-62
- 4.3 本章小结62-64
- 5.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机制64-83
- 5.1 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64-70
- 5.1.1 理论框架和模型设定65-67
- 5.1.2 数据和变量说明67
- 5.1.3 实证分析67-70
- 5.2 人口年龄结构与经常项目差额70-77
- 5.2.1 经常项目差额的世界比较70-72
- 5.2.2 理论框架和模型设定72-74
- 5.2.3 实证分析与结论74-77
- 5.3 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77-82
- 5.3.1 数据与变量77-78
- 5.3.2 实证分析78-82
- 5.4 本章小结82-83
- 6. 人口红利的期限分析83-100
- 6.1 新人口红利基准83-84
- 6.2 理论人口红利的数量分析84-94
- 6.2.1 GDP预测84-86
- 6.2.2 全社会固定资产预测86-88
- 6.2.3 劳动参与率预测88-90
- 6.2.4 城乡就业比预测90-93
- 6.2.5 人力资本预测93-94
- 6.3 人口红利理论数量预测94-98
- 6.3.1 人口抚养比预测94-95
- 6.3.2 新定义下的人口红利预测95-98
- 6.4 本章小结98-100
- 7. 结论及政策建议100-107
- 7.1 结论100-101
- 7.2 相关政策建议101-106
- 7.2.1 就业政策102-103
- 7.2.2 户籍政策103-104
- 7.2.3 人口生育政策104-105
- 7.2.4 应对老龄化政策105-106
- 7.3 未来展望106-107
- 参考文献107-113
- 后记113-114
- 致谢114-115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1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鸿军;戴昌钧;;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2 胡兵,赖景生,胡宝娣;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7期
3 朱超;周晔;;储蓄率、经常项目顺差与人口结构变迁[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4 林桂军;Ronald Schramm;;我国储蓄/投资差额的结构分析与经常项目顺差[J];财贸经济;2008年04期
5 陈智君;胡春田;;中国应该以经常项目逆差为目标吗——以人口结构变迁为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6 高莉,樊卫东;中国股市资金流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7 王金营;顾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和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郭琨;周炜星;成思危;;中国股市的经济晴雨表作用——基于热最优路径法的动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9 钟水映;李魁;;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10 李建平;谢树玉;;基于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经济数学;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1030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3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