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及影响因素差异
发布时间:2017-10-14 11:18
本文关键词: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及影响因素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异质性劳动力 人力资本 迁移成本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不再是单纯的人口现象,而越来越成为一项经济现象。并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不再是以城乡流动、农民工流动“一枝独秀”,流动人口的构成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人口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流动的人口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本文利用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分为文献综述、中国人口流动现状、理论模型、实证研究、结论五个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回顾已有文献和研究,主要有国外人口流动理论和中国人口流动研究两部分,其中对中国人口流动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对人口流动模式的研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流动人口异质性的研究以及人口流动的区域影响四个方面的已有文献及研究成果。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部分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描述,包括流动人口的数量、比例、流动性等总体情况,迁入地、迁出地分布以及省际流动格局,人口流动的空间距离、时间长度,以及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迁移原因、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及构成。 在第四部分,建立了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理论的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两期理论模型,经过数理推导得出人力资本水平与社会资本水平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得到对于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的定性假设,即人力资本初始水平越高,社会资本初始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流动,但对于发生流动的劳动力,拥有较高的家乡社会资本,较低人力资本的会产生回流的行为。 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年鉴的省际截面数据对各种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验证,分别以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的占比、省内流动人口占省内户口常住人口的占比以及省外流入人口与省内流动人口的比例为因变量进行了计量回归。结果发现: 首先,收入、物价、失业率及其变化率对省际人口的流动都有显著影响,而收入变化率、消费水平变化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率对省际流动人口占人口的比例不太显著。性别和地区虚拟变量对省际和省内流动人口都显著,说明两类流动人口中性别差异较大,地区间差异也较大。房价及其变化率对东西部省际省内人口流动影响显著但在各地区的影响不同。 其次,除人口密度变化率、收入变化率外其余变量对省外流入人口与省内流动人口的比例普遍有显著影响,说明这些因素对这两类人口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通过比较不同受教育程度虚拟变量以及受教育程度和房价、房价变化率的交叉项的系数得出,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以及未上过学的人口较初、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流动性更小,流动距离更近。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较初、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口受房价的正向“吸引”作用更小,受房价变化率的抑制作用更小。对理论模型中的推论进行了验证。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比了异质性劳动力,尤其是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的流动决策的差异,同时以房价为例,通过宏观数据反映了不同受教育程度受同一因素影响的程度的差异。并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模型,为解释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进行省际流动较少的现象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原因。 同时,由于可获得的数据所限,本文在实证数据方面存在数据代表性和时间长度等不足,而在理论模型推导的假设中为了推导过程的简明性,也忽略了一些更细的情况。这些实证数据方面和理论假设方面的问题和不足都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做出改进和细化。
【关键词】: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异质性劳动力 人力资本 迁移成本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24.2;F24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1. 前言9-1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10
- 1.3 概念界定10-12
- 2. 文献综述12-25
- 2.1 人口流动理论12-16
- 2.1.1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规律学说13
- 2.1.2 “推-拉”人口理论13-14
- 2.1.3 刘易斯人口理论14-15
- 2.1.4 托达罗理论15
- 2.1.5 新迁移理论15-16
- 2.2 中国人口流动研究16-25
- 2.2.1 人口流动模式的研究16-18
- 2.2.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18-20
- 2.2.3 流动人口异质性研究20-23
- 2.2.4 人口流动的区域影响研究23-25
- 3. 2005-201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25-40
- 3.1 流动人口数量及比例25-26
- 3.2 迁出地和迁入地26-30
- 3.2.1 迁出地26-27
- 3.2.2 迁入地27-29
- 3.2.3 省际流动格局29-30
- 3.3 流动空间距离30-33
- 3.3.1 全国30-31
- 3.3.2 分省市地区31-32
- 3.3.3 分城市、镇、乡村32-33
- 3.4 流动时间长度(人户分离人口)33-34
- 3.5 性别34-35
- 3.5.1 流动数量及比例34
- 3.5.2 流动距离34-35
- 3.6 年龄35
- 3.7 迁移原因(人户分离人口)35-36
- 3.8 受教育程度(人户分离人口)36-37
- 3.9 总结37-40
- 4.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决策理论模型40-51
- 4.1 基本假设40-41
- 4.2 两期模型设定41-42
- 4.3 两期模型推导42-50
- 4.3.1 四个策略的效用42-43
- 4.3.2 比较四个策略43-50
- 4.4 小结50-51
- 5.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51-69
- 5.1 样本来源和变量介绍51-53
- 5.2 计量模型及结果53-66
- 5.2.1 省际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interprov2)53-56
- 5.2.2 省内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inprov2)56-60
- 5.2.3 小结60-62
- 5.2.4 省际流入人口与省内流动人口的比值(interrate)62-66
- 5.3 总结66-69
- 6. 结论及研究存在的不足69-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6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陈跃;;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2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3 贾洪文;颜咏华;白媛媛;;人口迁移、金融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4 王毅杰;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俞路,张善余;我国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与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5年03期
6 靳卫东;张自如;何丽;;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7 张庆五;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历程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1991年06期
8 李树茁;中国80年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4年03期
9 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年03期
10 原新;乡城流动人口对大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分析——以京、津、沪为例[J];人口学刊;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1030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307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