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重庆人口空间分布及趋势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23:26

  本文关键词:重庆人口空间分布及趋势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分布 人口预测 人口流动 主体功能区


【摘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要素不同,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现象会随之会产生,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也会随着人口流动而不断演变。本文的研究数据包括重庆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重庆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5-2015年重庆市人口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数据。本文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2011-2015年重庆市都市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状况进行分析描述。其次是对重庆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次是基于pGM(1,1)模型,借助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GTMS3.0)作为预测的辅助工具对重庆市各功能区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根据各功能区人口走势情况,提出引导人口流动的建议。近五年来都市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密度呈上升趋势,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人口密度较为稳定。重庆市外出人口数量最多的三个地区依次是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其中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人口流动偏向市内流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流动偏向市外流动,并有向市外流动增强的趋势。从人口预测结果看,没有较大政策干预的情况下,重庆市都市区、城市发展新区在未来十年的人口发展呈持续增长趋势,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增长率高于都市区人口增长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在未来十年的人口发展呈减少趋势,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每年减少的人数大大高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总体而言,2016-2025年重庆市都市区、城市发展新区是吸引人口在此集聚的人口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呈增长的发展趋势;2016-2025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区,常住人口数量呈负增长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口分布 人口预测 人口流动 主体功能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9-13
  • 1.2.1 国外文献综述9-10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0-12
  • 1.2.3 文献研究述评12-13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13-16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主要创新14-15
  • 1.3.3 技术路线15-16
  • 第2章 人口分布的理论基础16-20
  • 2.1 人口分布的概念16
  • 2.2 人口分布理论基础16-19
  • 2.2.1 人口迁移推拉力理论16-17
  • 2.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7
  • 2.2.3 现代空间经济学理论17-18
  • 2.2.4 主体功能区理论18-19
  • 2.3 本章小结19-20
  • 第3章 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变状况20-32
  • 3.1 研究区域概况20-21
  • 3.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21
  • 3.3 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状况21-30
  • 3.3.1 重庆市人口密度分布状况21-22
  • 3.3.2 重庆市人口结构分布状况22-25
  • 3.3.3 重庆市流动人口分布状况25-29
  • 3.3.4 重庆市人口城镇化分布状况29-30
  • 3.4 本章小结30-32
  • 第4章 重庆市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32-38
  • 4.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32
  • 4.1.1 研究方法32
  • 4.1.2 指标选取32
  • 4.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32-37
  • 4.2.1 经济因素分析32-35
  • 4.2.2 社会因素分析35-37
  • 4.3 本章小结37-38
  • 第5章 重庆市人口分布趋势性分析38-50
  • 5.1 研究数据38
  • 5.2 研究方法38-40
  • 5.2.1 pGM(1,1)模型基本思想38-39
  • 5.2.2 pGM(1,1)模型的构建39-40
  • 5.2.3 模型预测的具体步骤40
  • 5.3 重庆市人口分布趋势性分析40-48
  • 5.3.1 都市区人口趋势性分析40-42
  • 5.3.2 城市发展新区人口趋势性分析42-44
  • 5.3.3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趋势性分析44-46
  • 5.3.4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人口趋势性分析46-48
  • 5.4 本章小结48-50
  • 第6章 重庆市功能区人口优化布局建议50-57
  • 6.1 合理构建人口流动机制50-52
  • 6.1.1 投资驱动人口流动50-51
  • 6.1.2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51
  • 6.1.3 改善流动人口住房条件51-52
  • 6.2 合理调整人口结构52-53
  • 6.2.1 合理调整人口年龄结构52
  • 6.2.2 合理调整人口性别结构52-53
  • 6.3 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53-56
  • 6.3.1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53-54
  • 6.3.2 完善产业配套措施54-56
  • 6.4 本章小结56-57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57-60
  • 7.1 结论57-58
  • 7.2 不足与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莺;浅谈把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的第二发展区[J];安徽教育;1986年02期

2 沈丹丹;简论儿童的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J];教育探索;2000年12期

3 沈丹丹;关于儿童最宜发展区的策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4 王丽忠;;对生态发展区山水实证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杜玉正;;xZ口经济发展区活力速度从何而来[J];学习与实践;1996年04期

6 陆军;;谈化学题的可操作性[J];天津教育;1991年Z1期

7 赵丽;;生态发展区:目标、问题及工业化路径选择[J];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赵来运;“邻近发展区”与分层教学[J];河南教育;1998年07期

9 杜鹏举;;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邻近发展区”的反思[J];榆林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范林;;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区[J];初中生辅导;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欧丹;李桦佩;;广东省生态发展区建设问题探析——从法制保障之视角[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张维阳;段学军;;中国战略发展区设置的地理学认识[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钟文;全面加强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和发展[N];成都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葛永坤 刘鑫;主动作为 超常付出 敢于担当 坚决打赢集中发展区建设这场硬仗[N];绵阳日报;2014年

3 云扬 正平;亚坪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提速[N];阿坝日报;2006年

4 钟文;工业集中发展区必须明确四至界限[N];成都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谭江琦;集中发展区 破解财富密码[N];四川日报;2006年

6 熊杰 尹平 董叶斌;马尔康打造“工业集中发展区”[N];阿坝日报;2009年

7 记者 魏银燕 李仲宏;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集中发展区建设[N];阿坝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李仲宏;全力推动成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N];阿坝日报;2009年

9 王建平 苟武昌;工业集中发展区新增规划3500亩[N];广元日报;2010年

10 邳州明德实验学校 喻超;站在学生最邻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N];学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天霞;重庆人口空间分布及趋势性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2 沈丹丹;儿童“最宜发展区”与“最佳发展序”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占芳;大连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建设的 政府推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5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45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