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10-17 06:22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出生性别比 人口普查 空间分布 空间回归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人口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SRB)是影响未来人口总体婚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生了SRB偏高的现象,中国是SRB偏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SRB持续偏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关于SRB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RB的演变趋势、失衡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SRB不同时间和地区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探索人口SRB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全国人口SRB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省份)第四次(1990)、第五次(2000)、第六次(2010)人口普查出生男婴数和女婴数及相应的经济、教育和医疗等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探索人口SRB的聚集性,空间回归模型探索分析人口SRB的影响因素。应用的软件有Arc GIS10.2、Excel2010、Open Geoda。结果1.人口SRB概况:1990年全国人口SRB为111.3,处于轻度偏高水平,全国有6个省份处于正常范围(102-107);2000年全国SRB人口为117.8,处于中高度偏高水平,全国仅新疆和西藏处于正常范围;2010年全国人口SRB为118.0,处于中高度偏高水平,全国仅新疆和西藏处于正常范围。2.空间聚集性分析:1990年SRB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中Z=0.252,P=0.8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1990年SRB的分布不存在空间聚集性;而在2000年,Z=2.968、P=0.003,在2010年,Z=4.09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2000年和2010年SRB的分布均存在空间聚集性。3.热点区域探测:1990年全国有5个热点区域和2个冷点区域;到了2000年热点区域增加到了9个,冷点区域仍为2个;2010年全国有10个热点区域和4个冷点区域;从1990年到2010年,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一直是SRB偏高的热点区域,且热点区域的范围逐渐增加。4.SRB影响因素分析:1990年人口SRB影响因素分析用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更合适,模型表达式为32?(10)(10)(28)x076.1x435.1774.16y,其决定系数R2为0.948;2000年和2010年人口SRB影响因素分析用空间滞后模型更合适,2000年模型表达式为5421?(10)(28)14.093x-0.152x-1.335x0.001x-142.578y,其R2为0.615;2010年模型表达式为7654?-(10)--(28)x504.0x451.2x314.6x199.0091.133y,其R2为0.816[1x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x为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3x为农业户口人口比例(%),4x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5x为平均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张)、x 6为人口出生率(‰)、x7为二胎及以上胎次比例(%)]。结论1.199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中,全国SRB呈现升高的趋势,且SRB高于正常范围的省份逐渐增加。2.SRB分布存在空间聚集现象,聚集地区的范围有所增加,聚集地区多集中在华南、华中地区。3.当有空间聚集现象时,空间回归模型比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能进一步改善模型拟合效果。影响SRB的因素依次为人口出生率、二胎及以上胎次比例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等,应特别注意加强对人口出生率高或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低地区SRB的控制。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 人口普查 空间分布 空间回归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95;C924.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英文缩略词12-13
  • 1 引言13-15
  • 2 材料与方法15-19
  • 2.1 资料来源15
  • 2.2 方法15-18
  • 2.2.1 数据处理及出生性别比数据库的构建15
  • 2.2.2 人口出生性别比空间分布图的绘制15-16
  • 2.2.3 出生性别比空间自相关分析16-18
  • 2.3 统计学软件18-19
  • 3 结果19-37
  • 3.1 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概况19-20
  • 3.2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空间分布图20-22
  • 3.3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2-25
  • 3.3.1 全局空间自相关22-23
  • 3.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3-25
  • 3.4 热点分析25-30
  • 3.5 空间回归模型30-37
  • 4 讨论37-43
  • 4.1 全国出生性别比概况37-38
  • 4.2 出生性别比空间自相关分析38-40
  • 4.2.1 出生性别比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38-39
  • 4.2.2 出生性别比热点分析39-40
  • 4.3 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探索40-43
  • 5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9
  • 综述49-63
  • 参考文献57-6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雅芬;于亮;眭茜;蔡静芬;;无锡市2003~2009年出生性别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08期

2 谷祖善;;出生性别比的地理分布[J];石河子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3 谷祖善,石光,石蕴芳,孙立芳,杨淑芬;再探月相朔望与出生性别比[J];遗传;1990年06期

4 徐毅;;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3年03期

5 黎楚湘;吴擢春;徐玲;汪涛;高军;;1998—2002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年11期

6 谷祖善;石光;石蕴芳;孙立芳;杨淑芬;;再探月相朔望与出生性别比[J];石河子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7 干建平,徐春;出生性别比标准的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严韶;张玲华;罗小蓉;;深圳市布吉镇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调查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年02期

9 崔祥芬;戴力辉;苗苗;齐媛媛;石学峰;曾光;;基于医疗机构出生登记的出生性别比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10 王慧,庞树桂,郭耘,刘香,邢永琴,刘学纪,刘新荣;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进京;王红宇;;青海人口出生性别比现状及改善措施[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2 干建平;钟玉林;;中国双生子出生性别比[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刘明河;况于珑;;建设“和谐贵州”背景下的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探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林祥;;关于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思考[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汤兆云;;社会性别视角中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刘利群;张敬婕;;媒介文化、人口政策与健康传播——中国新闻报道中“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传媒再现与诠释[A];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十佳论文集[C];2007年

7 朱楚珠;;社科研究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萍;北京重点监测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N];健康报;2006年

2 记者 张忠田;山东要求再降人口出生性别比[N];健康报;2013年

3 高文书;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之探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记者 张燕;我市男女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N];酒泉日报;2005年

5 林海;出生性别比治理需要制度创新[N];中国人口报;2007年

6 记者  李颖;我力争15年内实现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N];科技日报;2007年

7 陈枫;广东出生性别比已降至119[N];南方日报;2007年

8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 张燕 刘锦桃;云南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与思考[N];云南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崔英英邋孙芳;永清以“三个到位”确保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N];廊坊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黄萱;我国出生性别比攀升势头得到遏制[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W,

本文编号:1047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047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8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