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当涂县农村人口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5:22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当涂县农村人口管理研究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无论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角度,还是从统筹城乡来分析,农村人口结构、农村社保体系等诸多问题已经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阻碍,解决这些问题、总结人口管理经验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人口管理进展综述发现,农村人口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回顾当涂县农村人口演变历程,探析农村人口发展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论文认为,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社保建设,创新人口管理体制机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涂县拥有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助力。论文还认为,农村人口管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就业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而人口数量、就业人数、外出人口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呈负相关。针对当涂县农村人口管理中的制约因素,制定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口管理研究是个宏大的课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深入研究。由于资料收集、现实政策变化和自身能力限制,,论文研究过程尚存在诸多不足,期待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济 新农村建设 人口管理 当涂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3.6;C92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
- 1.3 研究方法13-14
- 1.3.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13
- 1.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13-14
- 1.3.3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法14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4-17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4-15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5-17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17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7-19
- 第二章 当涂县农村人口发展历程回顾19-32
- 2.1 当涂县概况19-22
- 2.1.1 地理区位19
- 2.1.2 地形地貌19-20
- 2.1.3 气候条件20
- 2.1.4 水文条件20
- 2.1.5 矿产资源20-21
- 2.1.6 行政区划21
- 2.1.7 经济发展21-22
- 2.2 当涂县人口发展历程22-26
- 2.2.1 新中国成立前(古代—1949 年):行政区划多次变更,人口统计资料缺乏22-23
- 2.2.2 改革开放前(1950-1978 年):人口科学理论扭曲,人口总量增长快速23-24
- 2.2.3 新世纪前(1979-2000 年):计划生育政策约束,人口总量增速减缓24
- 2.2.4 最近十年(2001-2010 年):计生工作不断完善,人口增速得到控制24-26
- 2.3 当涂县人口发展特征26-28
- 2.3.1 户籍人口平稳增长,但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变动较大26
- 2.3.2 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呈现负值26-27
- 2.3.3 人口重心逐渐向县城转移27-28
- 2.4 当涂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人口问题28-29
- 2.4.1 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28
- 2.4.2 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28
- 2.4.3 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8-29
- 2.4.4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人口管理面临新挑战29
- 2.5 当涂县农村人口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29-30
- 2.5.1 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人口发展问题的决定性因素29
- 2.5.2 传统的生育观念和文化习俗是直接原因29
- 2.5.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农村人口发展的障碍29
- 2.5.4 人口管理机构服务职能的缺失是农村人口问题的一个诱因29-30
- 2.6 当涂县农村人口管理的启示30-31
- 2.6.1 当涂县农村人口管理机制与创新30
- 2.6.2 当涂县农村人口管理工作的改进30-31
- 2.7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当涂县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分析32-43
- 3.1 当涂县区域发展背景32-35
- 3.1.1 长江三角洲建设世界城市群的战略机遇32
- 3.1.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32-33
- 3.1.3 马芜成为安徽沿江开发、东向发展的先导区33-34
- 3.1.4 马鞍山将从沿江迈向跨江发展的新时代34-35
- 3.1.5 当涂县向现代化中等山水园林城市迈进35
- 3.2 当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优势35-39
- 3.2.1 交通优势35-36
- 3.2.2 资源优势36-37
- 3.2.3 经济基础优势37-38
- 3.2.4 人居环境优势38-39
- 3.3 当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劣势39-41
- 3.3.1 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关联度有待加强39-40
- 3.3.2 土地供应指标有限,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重40
- 3.3.3 区域一体化仍停留在研究层面,诸多难题亟需破解40
- 3.3.4 周边同位城市竞争激烈,易受上位城市资源的袭夺40-41
- 3.4 当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41-42
- 3.4.1 产业升级战略41
- 3.4.2 “四个集中”战略41
- 3.4.3 统筹发展战略41-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当涂县农村人口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43-48
- 4.1 人口要素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43
- 4.2 当涂县农村人口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43-45
- 4.2.1 人口素质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保证43-44
- 4.2.2 合理的人口数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44
- 4.2.3 树立科学人口观念,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44
- 4.2.4 强化村务民主管理,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44-45
- 4.3 当涂县新农村建设促进人口发展45-46
- 4.3.1 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提升农村人口素质45
- 4.3.2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深挖潜在人力资源45
- 4.3.3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45
- 4.3.4 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强化农村人口管理45-46
- 4.4 新农村建设与人口发展的依存关系46-47
- 4.5 本章小结47-48
-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中人口管理的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48-51
- 5.1 农村人口管理中的制约因素48-49
- 5.1.1 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48
- 5.1.2 管理机构主动性较差,工作被动48
- 5.1.3 人口管理机构和职能缺乏科学设置48
- 5.1.4 管理为命令式,基层机构和管理对象缺乏能动性48-49
- 5.2 加强人口管理的保障措施49-50
- 5.2.1 优化农村人口结构49
- 5.2.2 农村人口管理应与解决“三农”问题联系起来49
- 5.2.3 人口管理政策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49
- 5.2.4 农村人口的发展应坚持素质先行49-50
- 5.2.5 管理应强调“以人为本”,改善管理环境50
- 5.3 本章小结50-5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1-53
- 6.1 结论51
- 6.1.1 当涂县农村人口问题制约了新农村建设51
- 6.1.2 当涂县拥有的优势能够助力新农村建设51
- 6.1.3 农村人口管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51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51-52
- 6.3 研究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作者简历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芒;杨世英;;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素质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2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3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李茜;朱方长;;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比较思考[J];学理论;2010年18期
5 介莹;刘亮亮;;论西方人口理论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2年02期
6 卢爱华,郭海滨;积极探索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新路子[J];人口与经济;2002年05期
7 穆光宗;张敏才;姜军;潘宪君;刘文;洪毅;;新农村建设与区域人口发展战略抉择[J];人口与经济;2008年04期
8 何爱娥;加强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的管理[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03期
9 江亦曼,姚瑛,蓝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势在必行——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调研报告[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06期
10 "大人口机构统筹型"管理体制探索课题组;尹德挺;;变革中的抉择——无锡模式:“大人口机构统筹型”服务管理体制新探索[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04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1040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