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双顺差与中国经济增长
本文关键词:人口红利、双顺差与中国经济增长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红利 强外部吸收 双顺差 劳动力资源 经济增长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得中国开始出现巨大的潜在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宽了对于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得中国的潜在人口红利逐渐转化为真实的人口红利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很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健全一方面会使得中国的民间投资需求被压抑。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不健全使得中国民间的资本非常稀缺,民间资本的利润率很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金融体系不健全是中国长期出现双顺差现象的前提。改革开放后,中国巨大的潜在人口红利逐步得到实现。巨大的人口红利使得中国具有很高的储蓄率,但是金融体系不健全现象的存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却使得中国国内的储蓄难以在国内直接通过金融领域转化为投资。最终,国内剩余的储蓄就只能通过净出口的形式来进行实现。而同期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高消费、低储蓄经济发展模式恰好为中国的净出口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有着强大的外部需求使得中国的净出口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经常项目顺差。数量巨大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存在使得中国从整体上看资本相对于劳动更为稀缺,而金融体系不健全又使得有限的资本被用于国有企业。这种情况造成中国民间的资本利润率很高。很高的资本利润率在开放经济体中必然会吸引来大量的外国资本。同期,发达国家恰好采取了低利率的经济政策,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最终使得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中国,这必然导致中国的资本项目出现顺差。当然,在此过程中,中国地方政府给予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都进一步提高了外资投资中国的利润率,从而增大了中国资本项目顺差的规模。 双顺差从表面上看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双顺差所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量投资于利润率很低的外国政府债券,同时,外商投资中国的利润率却一直很高,中国的资本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中国长期出现双顺差的现象是在两个很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这两个条件就是中国国内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中国国外有着很强的外部需求。分析双顺差的合理性必须把双顺差放在这两个条件下进行。巨大的人口红利意味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存在,也就表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很丰富。劳动力资源是一种很特殊的资源,其特殊性就在于其不可储藏。劳动力资源若不及时利用就将白白流失,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考虑到劳动力资源的不可储藏性,在人口红利和强外部需求两个条件下出现的双顺差就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此外,在人口红利和强外部需求条件下出现的双顺差也使得中国的知识、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双顺差所表明的市场化经济政策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以上这些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长期出现双顺差现象的原因。双顺差在人口红利和强外部需求的条件下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此,在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促使双顺差出现的各种因素都有其合理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开始改变其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必将导致其对中国的出口商品需求减少,中国以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强外部需求这一条件开始发生改变。同时,经过三十多年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老龄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出现拐点。在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和强外部需求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双顺差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首先,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力;第二,进行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产权改革,纠正扭曲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第三,中国要取消对于外资的优惠政策;第四,完善金融体系,打破金融领域的垄断。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4.24;F124;F2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卿;股东的权利与义务[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2期
2 王晗;有创意的广告[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5年06期
3 刘家强;唐代盛;;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的几点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04期
4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7年Z3期
5 唐元春;;“累积生息”巧聚财[J];家庭生活指南;2008年03期
6 ;人口红利在中国[J];晚霞;2009年08期
7 邓;傅勇;;“人口红利”消失不一定是坏事[J];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Z1期
8 杨娟;;关于人口红利的一般讨论——兼论老龄化中国人口红利的实现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08期
9 沈君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J];南方人口;2005年01期
10 刘元春;孙立;;“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省人口红利浅析[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希哲;;把握人口红利的中国特色,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健康保障”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孟维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促进福利增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胡曙光;;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种政治经济的解释——兼论当前投资过热问题[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颖;汪昌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8 ;邱晓华:中国经济没有过热 明年增幅将超8%[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9 姚洋;;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C];2008年
10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张茉楠;再造中国二次人口红利优势[N];证券时报;2009年
2 王力;中国仍处人口红利期[N];上海金融报;2008年
3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张茉楠;“二次人口红利”向质量型转变[N];江苏经济报;2009年
4 张茉楠;再造中国二次人口红利优势[N];镇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京季;我省“人口红利期”仍在持续[N];青海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易非;长盛量化红利基金成立[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董娟;分享大三通红利 大陆企业明年入台[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康 湘财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部 罗文波;实施积极汇率政策 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N];中国证券报;2011年
9 蔡f ;中国的另一半人口红利[N];经济观察报;2010年
10 张升 刘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终结?[N];中国人口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林峰;中国经济增长的阻滞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沈宗范;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外资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5 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谭激扬;离散时间的红利模型及Markov链转移概率在其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8 王祥;中国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节能目标实现[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王凯;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Muhammad Saeed;[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洋;人口红利、双顺差与中国经济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2 肖烨;山东省人口红利的时空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亚琛;“人口红利”衰退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周洋;我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红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张又才;复合二项风险模型的红利策略[D];湘潭大学;2010年
6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洪波;广东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红利效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罗先凤;推广的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的红利及破产问题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吴辉;带红利策略的复合二项风险模型的红利及破产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亮;人口红利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40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14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