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失独家庭救助
本文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失独家庭救助
【摘要】: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这意味着执行了30多年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的终结。“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无疑对缓解老龄化,提高家庭抗风险性起着积极作用,这一政策也受到广泛拥护。人口政策的变更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家庭,仅就生育子女数的合法上限这一因素,对家庭就会形成蝴蝶效应。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失独家庭总数已超过一百万如此庞大的群体,我们不禁要疑惑他们如今的生活现状如何?他们有哪些核心诉求?我们能为这个不幸的群体做些什么?本文从人口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跨学科的综合角度,力求真实展现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辨析政府和失独家庭的权责关系,从政府、社区、失独自组织与失独家庭自身角度建构出多元化的救助体系。作为整篇论文的核心,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失独家庭”一词进行学术意义上的辨析。虽然现行的救助条例中以母亲满49岁为接受救助的必要条件,救助范围不仅包含了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也包含了独生子女伤残家庭。但是笔者认为“失独”一词即意味着永远地失去独生子女,因此不应包含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另外失独母亲是否处于生育年龄内,并不能作为能否被划入失独家庭,享受国家救助的必要条件。即便部分失独母亲仍具备生育能力,但不应人为的干涉其再生育与否的自由,对于妻子未满49岁的失独家庭,不论其再生育与否,政府都应该平等的提供救助。因此失独家庭即唯一子女死亡家庭。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着各个维度的困境,物质匮乏,精神抑郁,社会排斥,无人养老,法律保障缺位,社会存在感弱。这些困境与政府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有着间接因果关系,从而引出了政府对失独家庭救助依据的讨论。除了失独家庭困境与政府人口政策存在间接因果关系外,国家救助也是弥补失独家庭养育子女沉没成本的要求,是法律公平性的要求,是现代国家对人权保障的要求。现代社会已经由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对失独家庭的救助也不能单方面依赖于政府,构建多元化的救助体系在现代社会中更具可行性。在该体系中,政府仍应承担主要责任,这主要体现在对失独家庭立法保障,设立救助对口行政部门和优化救助政策方面。社区作为基层管理单位,对失独家庭的个体情况有更深入的认识,依托共同的地理环境、组织氛围,社区救助具备精细化特点。失独自组织是失独家庭的最后一道社交安全网,无数失独家庭在这里走出了失独的阴影,通过帮助其他成员实现自我价值。失独群体在接受外界救助的同时,提高个体和家庭的抗逆力才是回归正常生活的根本动力。商业保险具备高效率与严格契约属性,可以将其纳入救助体系中,减轻财政负担。最后,社会舆论大环境需要引导,让社会大众深入了解失独家庭这一群体的现状,树立该群体的正面形象,为失独家庭救助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翠兰;新加坡人口政策给我们的启示[J];理论学刊;2001年01期
2 冯天丽;印度人口政策述评[J];西北人口;2001年03期
3 曾育荣;张其凡;;关于宋代人口政策的若干问题[J];江汉论坛;2008年02期
4 李众敏;;中国的人口政策向何处去?——评《人口政策与国情——中韩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0年03期
5 ;苏联人口政策剖析[J];人口研究;1977年02期
6 王文元;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政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7 洪英芳;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J];人口学刊;1982年02期
8 程度;辜胜阻;;南朝鲜的人口政策[J];西北人口;1982年03期
9 欧阳钧;苏联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J];人口与经济;1984年06期
10 王冰;论人口政策[J];人口学刊;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彪;;人口政策要服从于中华复兴的战略目标[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2 穆光宗;;我国人口政策应如何走?[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3 ;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问卷调查[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4 童光荣;李瑞艳;;人口政策、人口生存周期与经济增长[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5 高建昆;;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综述[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6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邓聿文;;人口政策理应务实调整[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8 ;新浪网、第一调查网对程恩富教授人口政策建议的网上调查[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9 董立俊;;二十一世纪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应尽快实行“1+1=1+1”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叶文振;;“人口红利”与我国人口政策[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吴玉蓉;“调整人口政策, 不会引发生育水平大反弹”[N];东方早报;2013年
2 堂吉伟德;“单独二胎”:人口政策的战略性调整[N];陕西日报;2013年
3 记者 啸洋;港府公布人口政策咨询文件[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孙树菡;韩印日三国人口政策发展历程及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记者 丁婷婷;蔡f 谈人口政策:如何调整“已有部署”[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洪文 通讯员 浦萍 吴旭波;地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9.83%[N];阿克苏日报(汉);2011年
7 曹婧逸;人口政策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隐患[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8 北京大学中国精算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郭生祥;人口政策重心应转向优化生育结构[N];江苏经济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胡东林;彭文生:人口政策已到调整时[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西南财经大学 曾之光 唐代盛;以家庭为基础创新中国人口政策[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琰;单独二孩政策的社会影响与公共服务应对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张s,
本文编号:1141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14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