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死亡社会学的思考:现状、进展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中国死亡社会学的思考:现状、进展与展望 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转型 死亡社会学 老龄化社会 临终关怀 死亡教育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死亡相关的议题长久以来属于禁忌或被忽视。不过,随着中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性的诸多特征促使着人们开始逐渐重视与死亡相关的诸多议题。同时,伴随着快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与死亡相关的研究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首先,重点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死亡的社会性特征以及社会学视域下死亡问题的研究内容。其次,以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侧重考察了死亡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挑战。最后,基于现有相关研究的薄弱性,对中国死亡社会学未来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Abstract]: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sues related to death have long been taboo or neglected. However,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 urge people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related to death.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rapid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aging.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death highlights its importance and urgency.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t puts forward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death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death in China and the main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inally, based on the weakness of existing relevant research. The fut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eath sociology in China are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1110107025;71233001;714907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2-05
【正文快照】: (一)现代社会中对死亡问题的反思一、研究背景社会转型意味着应对种种现代性的挑战,现代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问题向来讳莫如深,被会中对死亡问题的反思主要针对现代性本身的困境。尊为“圣人”的儒家文化精神代表孔子也曾说过“未知除此之外,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也涵盖了与社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嘉骅;;媒介事件的社会建构及其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分析[J];东南传播;2011年10期
2 张转平;;关于“自杀”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3 李玉雄;卢军怜;陈禹名;;自杀的动因与干预:迪尔凯姆自杀理论探微——兼谈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尤陈俊;;尸体危险的法外生成——以当代中国的藉尸抗争事例为中心的分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刘锐;杨华;;价值迷失与农村老人自杀——基于湖北京山J村的个案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蔡聪颖;;农村中老年妇女在家务劳动中的挣扎——以浙江省J市石村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7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J];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8年00期
8 王莹;;从《自杀论》看实证方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18期
9 刘雁书;肖水源;;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5期
10 库少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石——迪尔凯姆《自杀论》重释[J];江汉学术;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长林;自杀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1919-1928)[D];上海大学;2008年
2 刘燕舞;中国农民自杀问题研究(1980-2009)—社会互构论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刘燕舞;中国农民自杀问题研究(1980-2009)[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善华;;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杨笛;;聚焦中国家庭变迁,探讨支持家庭的公共政策——“中国家庭变迁和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6期
3 唐灿;陈午晴;;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4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朱勤;;2000~2010年中国生育水平推算——基于“六普”数据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闽钢;迈向网络时代的新社会学[J];江海学刊;2000年04期
2 张虎祥;中国社会学研究30天文摘[J];社会;2000年05期
3 ;《社会学研究》2000年总目录[J];社会学研究;2000年06期
4 贺慧玲;《社会学与社会》期刊[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5 王彦斌;寻求“理论—证据”的直观联结——社会学经验研究中的形象化资料及其收集[J];社会;2001年02期
6 王晓晖 ,甘会斌;社会学中的理论与经验研究[J];社会;2001年12期
7 ;《社会学研究》2001年总目录[J];社会学研究;2001年06期
8 ;《社会学研究》2002年总目录[J];社会学研究;2002年06期
9 艳春;商务活动中的社会学[J];网际商务;2002年05期
10 Г.П.达维久克,文华;社会学的规律[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序顺;;在“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上的讲话[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恒贵;;浅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视角[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宁波;;关于海洋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的探讨[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范英;黎明泽;;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范英;;关于逐步完善海洋社会学的若干思考[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6 严志兰;;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继军;于一凡;;城市住宅的社会学研究问题[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韩雪;;社会建设与城市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9 崔凤;王启顺;;海洋管理的社会学阐释[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二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冯晓丽;;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体育社会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 执笔 杨可;《社会学研究》刊文:定性与定量平分秋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四夕;社会学是怎样的[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张杰;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阿基米德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杨敏;法国社会学为什么被戏称为“没有人的社会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闫丽娟;民族社会学的特征和功能[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崔凤;海洋世纪与海洋社会学[N];中国海洋报;2006年
7 荣誉学部委员 陆学艺;社会学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李培林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 经世致用促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李春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认识论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吴楠;到基层寻找社会学研究的灵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银岳;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五;个人化的社会学:社会学在数字时代的前景[D];南京大学;2012年
2 夏辛萍;少女妈妈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曾迪洋;社会学视域下的人肉搜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旭;跑酷运动在我国开展现状的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李鸿雁;农民解决纠纷行为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邢艳燕;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社会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于丽娟;“人肉搜索”的社会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刘霞;社会学中的定量分析与模型[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岩;对“助学所”的社会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鲁淼;中小学学生“评优”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0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36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