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论中国的人口复兴

发布时间:2018-01-02 02:05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的人口复兴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低生育陷阱 人口问题转型 人口复兴 人口可持续发展 优化人口发展


【摘要】:低生育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人口问题的转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从增长过快型人口问题转向结构失衡型人口问题,从体制约束型人口问题转向政策诱发型人口问题,从多子早子化人口问题转向少子晚子化人口问题。中国早已掉入"低生育陷阱"。持续的低生育和人口衰退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的新常态,这一新常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低生育、少子化和高龄化会形成三个恶性循环,即低生育内卷化的惯性循环,年轻人口减少和年轻人口流失的亏损循环,老年高龄化和人口少子化之间的恶性循环。确保人口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优化发展是国家应该肩负起的重大历史责任。人口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和目标,进而提出了人口复兴的主张和建议。
[Abstract]:The low fertility goals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pulation problem. China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have been from 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type steering structure imbalance type population problem, from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 problem of population policy shift induced population problem from multi sub population problems to early late of minority population. Chinese already fall into the "low fertility trap". For the low fertility and population decline has become the new normal China population, the new normal is a huge challeng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low fertility, low birthrate and aging will form three vicious spiral, inertial cyclic low birth involution, young population decline and young population loss and loss of circulati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f between. Ensure the vicious spiral of popul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optim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s that the state should shoulder the major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and goal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popul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分类号】:C924.24
【正文快照】: 人口问题观决定人口治理观,中国对人口形势要作出明晰准确、有历史洞察力的评判和预判,否则传统的以数为本的人口治理模式难以与时俱进。国内人口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已经不是总量太大的问题,过低的生育率和失衡的老龄化凸显而出,正持续成为中国人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溪;印度人口控制刍议[J];南亚研究;2001年01期

2 ;“十五”总人口控制在13.3亿内[J];政工研究动态;2001年06期

3 路遇;人口控制研究新视角——评《社团组织与人口控制》[J];东岳论丛;2002年01期

4 张丽萍;新时期广东省山区人口控制探析[J];南方经济;2002年09期

5 安国忠;以人口控制为中心 推进工作重心转变[J];当代贵州;2003年04期

6 王学义;;对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社会资本阐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7 张基沛;;“人口控制”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1期

8 吕伟见;论人口控制的观念障碍[J];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03期

9 张伟;人口控制学构想[J];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10 刘大生;人口控制问题上的几种认识必须澄清[J];唯实;199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邬沧萍;;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人口控制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张钮清;;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机制创新——毕节试验区人口控制的有益探索[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梁立东;;上海城市人口控制初探[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黄一凡;曾德慧;王如松;阳文锐;;中国省域人口流动趋势的情景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琦;;20世纪50年代中共领导人人口控制思想探析[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6 罗成林;;谈谈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人口对策[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7 肖周燕;;对特大城市人口调控问题的反思——基于公共政策与管理视角[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8 程恩富;王新建;;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回应十点质疑[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9 李锦珠;方文明;;广东人口可持续发展刍议[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远霖邋实习记者 李志;抓好人口控制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N];毕节日报;2008年

2 李亚元;把好人口控制关[N];毕节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晓芳;我区全面完成今年人口控制指标[N];宁夏日报;2012年

4 记者 刘熙;我省确定今年人口控制目标[N];云南日报;2013年

5 记者 韩贤普;确保人口“双降”目标顺利实现 为同步小康营造良好人口环境[N];毕节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张律;人口控制:在控量提质中积小胜为大胜[N];毕节日报;2014年

7 王学义;试论我国人口控制政策的社会资本效应[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魏兰萍;州人口委组织学习州十次党代会和州“两会”精神[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7年

9 记者 张科;“十一五”末我市人口控制在640万[N];济南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王鹏鹏 张大伟;全市人口和计生工作会议推出新思路[N];临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林瑞基;组织人口生态理论及其相关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清松;“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及趋势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2 阳瑞珍;人口控制中人权问题的道德审视[D];中南大学;2004年

3 卢笋;山东省人口控制经济效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锴;大连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及其测定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勇;北京市东城区以“住宅”为载体人口规模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杨静;社会变迁视角下的湖南人口(1949-1964年)[D];湘潭大学;2013年

7 王舒容;天津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8 冯双丽;北京市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疏解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9 黄晔;中印两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国辉;论马尔萨斯的人口伦理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67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367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