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基于长三角和京津冀ROXY指数方法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化 长三角 京津冀 ROXY指数 出处:《人口与经济》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从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出发,运用全国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数据以及ROXY指数方法,分析人口在区域空间的增长变动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上海和北京的城市化空间路径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人口加速集中的城市化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已进入人口减速集中的城市化与郊区化之间的过渡阶段;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处于人口逆城市化至再城市化之间的过渡以及人口郊区化与逆城市化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城市化的空间发展较城市群区域整体更为快速和成熟;上海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发展超前于产业结构升级,北京则与产业结构演进较为匹配。
[Abstract]:Based on the spatial path theory of urbanization, the paper applies the data of national census and sample survey and ROXY index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regional spa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patial path in Yangtze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ts core cities, Shanghai and Beij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s in the urbanization stage of accelerating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entered the transitional stag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Shanghai and Beijing, the core citie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demographics to re-urbanization and between suburbanization and demographics,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aster and more mature than tha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whil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Shanghai is ahead of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le Beijing is in line with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区域城市化’——基于城市群经济形态的研究”(10CRK006)
【分类号】:C924.2;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知;锦州市人口城市化研究[J];理论界;2004年05期
2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李静;人口城市化是西部大开发的最佳路径选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朱宝树;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发展态势[J];南方人口;2003年03期
5 杨启藩;墨西哥人口城市化回顾与展望[J];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01期
6 叶智辉;我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王小山;省会人口城市化的战略设想[J];经济工作导刊;1996年02期
8 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J];人口学刊;2003年06期
9 王曙光;;深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问题的思考[J];现代乡镇;2005年10期
10 本刊编辑部;《人口学刊》1990年篇名总目[J];人口学刊;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伟略;;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红;经济特区——人口城市化的见证[N];中国人口报;2001年
2 记者 姜晓凌;上海人口城市化郊区化并进发展[N];上海科技报;2005年
3 顾宝昌;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体系[N];光明日报;2006年
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 石智雷;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适应与融入[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郭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重视城市人口发展规划[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接近10亿[N];经济观察报;2006年
7 张翼;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中国人口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席小平;高度·广度·深度[N];中国人口报;2001年
9 皮专胜;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学部委员 田雪原;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大众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翁有利;长春人口发展与城市变迁研究(1800-1945)[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旭;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陈玲;人口城市化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及对中国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3年
3 林娣;我国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琳;中日人口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司怡;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石雅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吴信学;安徽省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张大磊;北京市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9 刘金华;贵阳市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10 马颖亿;1990年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与演化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96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49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