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eslie模型的中国人口红利期分析
本文关键词: 人口红利 Leslie模型 关闭时间 出处:《商业时代》2014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Williamson扩展后的Leslie矩阵人口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不同年份我国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从而预测我国未来的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确立"人口红利期"的关闭时间。本文的结论为:总和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是影响"人口红利期"关闭时间的关键因素,而适当的总和生育率有助于稳定未来的总人口抚养比。从而本文建议审慎放松计划生育政策,适当提高现有的总和生育率。
[Abstract]:By using the expanded Leslie matrix population prediction model of Williamson, this paper predicts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China in different years, and then predicts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in China in the futur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and population aging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closing time of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period". The proper total fertility rate is helpful to stabilize the future dependency ratio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so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should be relaxed prudently and the existing total fertility rate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increas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2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3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4 陈文权;赵兹;李得胜;;Leslie修正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建国;;中国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多维健康指标的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蔡f ;王美艳;;How will Population Aging Affect Economic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1期
4 王毅;石春华;;A comparison of Chinese,U.S.savings rat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5期
5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in China:Present and Future[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6 张锦宗;朱瑜馨;周杰;;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7 孙瑜;;论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成本上升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8 杨继军;;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储蓄效应[J];财经科学;2009年07期
9 李魁;;劳动力负担与我国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10 张家胜;祁春节;;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张立;;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第二次转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永香;;对国外及东亚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6 李稻葵;陈实;;破解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6期)[C];2010年
7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8 蒋静婷;;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A];当代港澳研究·第9辑[C];2013年
9 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利润水平吗?[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艳茹;基于MATLAB的人口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泽慧;日本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11年
4 田步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任云;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与政府教育投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章亚男;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8 刘晋;基于农民工视角的刘易斯转折点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9 薛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传新;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方法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友华;近喜远忧的持续超低生育率——以苏州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3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4 都阳;;中国低生育率水平的形成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5 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1期
6 蔡f ;;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涛;;从“人口红利”消逝的预警谈我国的人口政策[J];西北人口;2009年03期
2 马敬彪;;经济视角下分析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走向[J];经营管理者;2010年04期
3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4 刘成明;;青海湖区人口发展与问题论略[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屠春风;;探析“用工荒”[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黄永香;;对东亚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1期
7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梁强;;我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9 杨艳霞;;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2期
10 李荣山;;人口红利的经济社会代价与可持续发展[J];西北人口;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超广;沈祖辉;谢怀强;;某型输油控制活门内部结构阻尼孔对其关闭时间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范献亮;;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占友;刘辛;田乃硕;;单重休假的带启动-关闭期的Geom/G/1排队[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卷)[C];2004年
4 黄超广;沈祖辉;谢怀强;;某型输油控制活门内部结构阻尼孔对其关闭时间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成平;李天俊;;三峡左岸电站水轮机暂态震动问题的浅析与处理[A];2003年大型水电机组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蜀娟;唐应辉;云曦;;推广的(t,T)策略下M/G/1排队系统分析[A];第五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提高移动业务开通及时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畅通无限QC小组[A];2007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7年
8 王艳玲;杨国宇;李宏基;;FcRn的研究进展[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提高移动用户复机及时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畅通无限QC小组[A];2008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8年
10 史仁灯;;班公湖SSZ型蛇绿岩年龄对新特提斯洋构造转型时限的制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肖建中 刘翔明;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N];河南日报;2009年
2 姜云飞;我市进入“人口红利”期[N];大连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勾晓峰 林郁郁 ;超生挑战中国十六亿人口上限[N];经济参考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姚琳 本报通讯员 覃世光;少生成主流 优生是方向[N];广西日报;2010年
5 魏萍;我国计生领域三个数据全球瞩目[N];健康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潘强;低生育率是把双刃剑[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文晔;难解的生育率之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何亚福;中国城市化将降低人口生育率[N];东方早报;2007年
9 记者 高莎;中国计划生育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人口红利”期[N];工人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黄蓉芳;过半夫妻想生俩 三成妇女生二胎[N];广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方莉;中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农慧;川芎嗪促进BK_(Ca)通道介导早期糖尿病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邬巍;大鼠颅脑损伤后nestin蛋白、PSD-95、SYP表达细胞形态学改变及钙离子通道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张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非恒定输水响应及运行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袁友文;“人口红利”期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3 耿元;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奥肯悖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5 吴艺灵;2008年房地产行业证券投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德友;基于人口红利的广东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业辉;当前我国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成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文强;潍坊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9 史青青;基于人口红利、汇率的房地产价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高扬;基于劳动力因素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4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0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