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人口容量估算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人口容量 土地功能 可居住空间 主体功能区规划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土地的生态功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将一个地区的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调节、生物生产和人文发展三大类功能区域,并将适宜生物生产和人文发展的区域称为可居住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国土空间人口容量模型,通过典型功能区域可承载人口密度的分析确定了该模型的参数。根据模型推算,一个粮食自给自足地区的人口容量与其可居住土地面积成正比,其可居住区域的适宜人口密度不应该超过1829人/km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land and space of a regio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functional areas: ecological regulation, biological produc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region suitable for biological produc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is called habitable area. Based on this, a regional land spatial population capacity model based on land function positioning is establish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ypical function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he population capacity of a grain self-sufficient area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its habitable land are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its habitable area should not exceed 1, 829 people / km2.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分类号】:C92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樨圆,方芳,刘勇;人口容量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人口容量范畴的再认识[J];西北人口;2005年03期
2 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1期
3 袁九毅,张茂林,张志良;城市人口容量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01期
4 吴忠观,刘家强;对四川人口容量的初步研究[J];财经科学;1994年01期
5 李俊峰;对人口容量概念若干问题的分析——兼论其哲学思想内涵[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李笑春;对人口容量与人口压力关系的理解[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戴星翼;我国人口容量问题新议[J];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8 毕维铭,付桦;北京山区人口容量与迁移对策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0年04期
9 李生梅;环境因素对西宁市人口容量的影响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贤彬;李向东;;具有人口容量限制的城市化模型[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2 班茂盛;王嗣均;;都市带人口容量:理论概念、国际经验与长三角人口趋势[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岸;齐清文;徐莉;姜莉莉;;基于GIS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土地承载力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杨;刘剑;徐建刚;;从生态学视角看城市人口容量问题[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学彬;;“控规”合理调控措施的探索研究——以长沙市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6 顾倩;;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人口容量预测分析——以杭州市域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侯倩;姜红英;;南昌已婚育龄妇女自然流产情况调查[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8 孟克;;浅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 赖力;;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李并成;;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作用的考察——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虹;谨防资源环境承载“超限”[N];四川日报;2006年
2 彭希哲;人口发展与城市公共安全[N];解放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京雪;北京到底能装下多少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版编辑邋本报记者 陈枫 志坤;广东最多能承载多少人?[N];南方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尹红 通讯员 杨善军;奔牛自知路途远 不需扬鞭更奋蹄[N];常德日报;2009年
6 浙江大学西部研究院 姚引妹;促进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尹晓华;人口规模敲响警钟[N];四川日报;2007年
8 蒋永霞邋本报记者 汪挺;北京离户籍新政还有多远?[N];中国商报;2007年
9 市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王建华;服务市委重大发展战略 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巴中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殷洪军;建特大城市,威海如何做到更“宜居”[N];威海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阳;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3 段炼;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伍黎芝;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慧;西部大开发中的西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张曦;西安市人口容量与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宋丽芝;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4 彭越;山地生态系统人口容量研究——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D];四川大学;2003年
5 袁辉;三峡重庆库区水环境适度人口容量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彭艳;我国小城镇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郑潇蓉;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D];重庆大学;2009年
8 陈志忠;邵阳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人口规模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9 黄传岭;区域发展中的人口承载力和适度人口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文雪;包头市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05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0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