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县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人口 适宜度 协调 分县 中国 出处:《地理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价了2010年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协调程度;根据人口分布适宜度高低和限制性差别,划分了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等级和限制类型,定量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和地域特征。研究表明:①2010年中国有3/5以上的县(市、区)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基本适宜,中国分县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保持了高度一致性;②2010年中国有1/2以上的县(市、区)人口发展基本不受水土资源约束,分县人口分布与水土资源适宜性处于中等水平;③2010年中国有超3/5的县(市、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协调性良好;④2010年中国近3/5的县(市、区)人口分布适宜度在60以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或相对协调状态;⑤2010年中国分县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程度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⑥2010年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度可划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基本协调、相对协调、有待协调和亟待协调4个适宜等级与10个限制类型。
[Abstract]: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coordination with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index system and model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coordinated level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2010 a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and the appropriate grades and restricted typ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counties of China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suitability and restrictive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re reveal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2010, there were more than 3/5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China, which were basically suitable 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counties in China has maintained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with the natural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2) in 2010, more than 1/2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China ha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at was basically independent of the constraints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suitability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re at a medium level by county level; 3The popul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3/5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China are basically coordinated in 2010,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good; in 2010, nearly 3/5 counties (cities) in China, The suitability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above 60, and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re basically coordinated or relatively coordinated; 5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s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2010 is superior to the central region in terms of coordination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suitable degre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counties of China in 2010 can be divided into basic coordination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lative coordination, and need to be coordinated and urgent need to coordinate 4 appropriate grades and 10 restricted typ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司研究项目~~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2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3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4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5 郝慧梅;任志远;;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6 李九一;李丽娟;;中国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J];地理学报;2012年03期
7 王美霞;任志远;王永明;郭斌;;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6期
8 娄胜霞;;GIS技术视角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保障研究——以遵义地区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2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3 薛景丽;郑新奇;刘敬玉;;基于SEM和GIS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一种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4 宁大同,晏晓林;长江三角洲区域气候变化调适研究及产业结构优化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5 张玉,宁大同;三峡库区秭归县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6 段如婷;陈慧蓉;;人地关系状态的区域差异分析——以昆明市为例的样本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孙凌宇;;对推进柴达木地区绿色发展的思考[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2期
8 姚建;“温郫都”生态示范区建设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9 林卉,杜培军,赵长胜,郭达志;矿区PRED系统研究的若干问题[J];测绘通报;2004年08期
10 杨友孝,陈长春;中国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的分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王旭峰;;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楚纯洁;文祯中;张清廉;于长立;宋立生;;基于GIS的平顶山市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陈洪进;胡宝清;周游游;;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系统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5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陈胜军;李正泉;郭文利;房小怡;;气候评价在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尹立成;沈正平;季刚;;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向——从地理学理论角度[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9 孙凌宇;;对青海绿色发展的若干思考[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王德辉;匡耀求;黄宁生;李超;邹毅;许连忠;周慧杰;;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广州市人口承载力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魏百刚;都市循环农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许熙巍;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郭克锋;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红;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微;基于生态因子的辽宁省人居环境居住适宜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栾秀芝;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临海产业布局优化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海PRED系统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海弋;广东省紫金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春雷;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重构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徐宁;县域空间功能区划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2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1期
3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06期
4 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5期
5 罗仁朝;王德;;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4期
6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7 李铁立;徐建华;;“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的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8 段学军;王书国;陈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9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10 徐中民,龙爱华;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霞;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清裕;京津唐地区人口分布浅析[J];人口研究;1985年06期
2 高向东;;流动人口在城市分布变动测量方法的创新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覃双顶;农专文;王文震;;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人口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9期
4 范红忠;;地区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动:基于七国大都市区人口分布的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02期
5 蒋贵彦;刘峰贵;张海峰;侯光良;;青海省气候因素与人口分布的定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3期
6 齐晓娟;;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年S1期
7 骆为祥;;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J];南方人口;2008年01期
8 ;北京九三学社建议:应优化流动人口分布[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04期
9 刘绍文;新疆人口分布的地域性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段学军;王书国;陈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文钰;;基于人口分布的上海人口空间结构研究: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赵秀池;;北京人口分布与公共资源配置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沈泽昊;李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民族多样性的地理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武云甫;檀星;孙巽;;预测沈阳2010-2050年人口规模与人口分布分析[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军昶;郝慧梅;王永丽;王菁;;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地理成本视角下我国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一致性探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张连均;张晶;姚长青;侯晓慧;张大鹏;;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红;杨小唤;王新生;余瑞林;;荆江分洪区人口分布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地震、人口分布与土地制度[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 包庆德;人口的生态生产与人口分布生态化[N];中国人口报;2004年
3 记者 徐生林;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东方城乡报;2011年
4 记者 张晓鸣;上海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N];文汇报;2011年
5 吉强;我省人口分布呈“南增北减”[N];新华日报;2011年
6 记者 邓亚金 通讯员 赵倩;格尔木人口分布“城多村少”[N];柴达木日报;2011年
7 记者 左聪 通讯员 胡健华;铁山制作外来人口分布示意图[N];黄石日报;2008年
8 陈华文;人口分布过稀制约西部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3年
9 记者 谢靓;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建议优化流动人口分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史锦华;农村老龄化问题甚于城市[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祖宏;西藏人口分布变动与其城镇空间格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琴;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市人口分布及变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潘雯雯;湖北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伟;江苏省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4 叶舒静;广东地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慧;城市人口空间均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谭瑶;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自然环境变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7 吴彩仙;中国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关系[D];新疆大学;2006年
8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飞;鄱阳湖地区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亚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5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05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