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前沿
本文关键词: 城镇化 城市人口承载力 研究进展 出处:《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就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测算方法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等方面予以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思考。研究发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学术界越来越注重对城市人口承载力的跨学科交叉与综合分析,从以往对单一要素探讨逐渐转向多视角的系统研究。虽然现有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是当前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深化研究任重道远,尤其要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fluencing factors, measuring methods and the focal points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past, the discussion on the single factor has gradually turned to a multi-angle systematic study. Although there is a certain foundation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ology system of urba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the future, it is a long way to deepen the research, especiall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项目号:08&ZD0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福;城市交通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童玉芬;齐明珠;;制约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袁九毅,张茂林,张志良;城市人口容量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01期
4 丁成日;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吗?[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5 傅鸿源;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年05期
6 巴曙松;邢毓静;杨现领;;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J];改革与战略;2010年05期
7 邓永新;人口承载力系统及其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干旱区研究;1994年02期
8 周一星;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J];管理世界;1992年06期
9 陈彦光;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函数的理论基础与修正形式──利用最大熵方法推导关于城市人口密度衰减的Clark模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李王鸣,潘蓉,祁巍锋;基于良好环境理念下的城市人口容量研究——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人口·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韦佳园;蒋御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态人口承载能力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3 董宏林;金波;杜慧颖;;基于全球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4 雷宏军;王刚;潘红卫;韩宇平;;虚拟水理论体系相关问题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5 李恕宏;安徽省中心地结构与城镇体系建设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程克坚,彭补拙,濮励杰;干旱区绿洲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7 卫晋晋;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8 李振福;城市交通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潘存德;;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10 毕华兴,张建军,张学培;山西吉县2010年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寰;;科技与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张敏;;清水江流域林业生态文化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录强;;“整体可持续发展”论纲——对梁言顺“两循环三增长”理论的修正与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马凯;;基于土地利用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5 朱双毅;;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增长方式转变[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6 吴永兴;曾勇;陆云飞;;上海市浦东新区土地利用与适度人口规模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新荣;李辛芳;张宗让;;从室内环境污染现状谈绿色消费与家庭装修——室内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报告[A];2008陕西省环境与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邓波;;基于区域系统承载力评价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展望[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张晋光;;皇木采办对明代社会生态的影响[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10 班茂盛;王嗣均;;都市带人口容量:理论概念、国际经验与长三角人口趋势[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4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曾雁冰;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建模与控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王英姿;“源”文化影响下潮汕小城镇空间集约规划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雨停;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问题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范益君;基于GIS人口密度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闫霞;绿洲人口变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浦承嵩;基于FEEEP的我国适度人口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刘江南;生存与发展:湘中S村水污染中利益相关主体的理性选择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永红;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向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高利梅;大连城市承载力分析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通,郭怀成,王丽婧;北京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5期
2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三)[J];地下空间;2004年03期
3 ;水资源制约下的北京人口容量模型与预测[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4 姜璐;狄增如;;我国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组织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5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6 赵慧英;;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规模关系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08年04期
7 王道隆,吴定光;关于可容人口量研究的几个问题[J];财经科学;1988年03期
8 周加来,黎永生;城市规模的动态分析[J];财贸研究;1999年01期
9 谢志江,郭利;从中关村交通,看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5期
10 乔建平,王华昌;城市规模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彦西;贵州城镇化发展趋势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2 徐立青;从无锡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谈发展苏南农村第三产业和城镇化建设[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青海的城镇化之路[J];中华儿女(海外版);2001年22期
4 鲜祖德;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决定性力量──评《制度创新与中国农村城镇化》[J];调研世界;2002年02期
5 姜爱林;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J];黑河学刊;2002年06期
6 姜爱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周毅;城镇化: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严雄飞;湖北城镇化战略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9 朱华清;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与发展道路[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马忠良;关于加快青海城镇化进程的理论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月兰;;浅谈广西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A];加快发展广西农业产业化研讨会暨广西农业经济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3 邓泽洪;;高屋建瓴、与时俱进、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健步推进[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苗欣;;湖北城镇化与土地利用问题研究[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6 李伟;李宏;;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产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作用的思考[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范增录;;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的思路和对策[A];首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暨2003年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会议资料汇编[C];2003年
8 蒲瑶;;构筑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基础[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赵景海;;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视角下的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确立城镇化支点 推进城乡一体[A];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小惠;从城镇化角度支持“三农”[N];金融时报;2005年
2 记者 安海燕;牢牢抓住城镇化这个大战略[N];廊坊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朝辉;研究进一步做好城镇化工作[N];保定日报;2009年
4 肖京华;城镇化要找对方向[N];中国信息报;2003年
5 王博 艾秀廷;担当“主力军”让城市更靓丽[N];河北日报;2009年
6 记者 谢登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促进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浪 廖雪梅 胡顺涛 何骏;重庆发展重心更明确更具体[N];重庆日报;2009年
8 王凤海 记者吴连祥;柳河城镇化带活农业[N];吉林农村报;2009年
9 记者 孙铁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N];连云港日报;2010年
10 饶建明;学习先进促赶超[N];抚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2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赵春淦;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5 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曹宗平;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D];西北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9 周文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郭文华;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文彬;南溪县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任爱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徐永春;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洪达;经济欠发达县城镇化途径探讨[D];天津大学;2005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徐静;环洱海滨湖坝区乡村景观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7 朱文静;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杨颖;黑龙江垦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9 胡慧洪;浙江省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的成长机制及政策选择[D];浙江大学;2002年
10 俞万源;广东梅州地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20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2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