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珠三角盆地和日本关东盆地平地人口密度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1 22:52

  本文关键词: 珠三角盆地 关东盆地 人口压力 平地人口密度 出处:《热带地理》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向珠三角盆地聚集,不断增加的人口负荷给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也给珠三角盆地国土承载力带来挑战。以中国珠三角盆地和日本关东盆地作为研究区,选取2地2000和2010年普查人口和国土面积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对比,认为用可居住的平地人口密度才能真实反映区域人口压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关东盆地人口增长率从1995年开始已降到0.5%,人口承载力接近饱和。以人口承载力接近饱和的日本关东盆地为参考对象,对比中国珠三角盆地和日本关东盆地的平地人口密度,2000年时中国珠三角盆地的平地人口密度低于日本关东盆地,珠三角盆地还有一定吸纳人口的能力;2010年时中国珠三角盆地的平地人口密度已超过日本关东盆地,其人口规模已经接近其国土承载力极限,进一步集聚人口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依靠人口集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have gather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basin, and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load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territori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basin. Tak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Basin in China and the Guandong Basin in Japan as the study area, the population and land area data of the two census surveys in 2000 and 2010 are selected to calculate, analyze and compa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habitable flat land can truly reflect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region. Since 1995,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of Japan's Guandong Basin has decreased to 0.5 percent, and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close to saturation. The Japanese Kanto Basin, which has nearly saturate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taken as a reference object. Compared with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flat lan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basin and the Kanto basin in Japan, in 2000,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flat lan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basin in Chin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Kanto basin of Japan. In 2010,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 Basi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Japan's Guandong Basin, and its population size was close to its territori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of relying on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to develop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untenable, so it is imperative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委托项目《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广东省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成日;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吗?[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2 黄小黎;珠江三角洲发展中人口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3 田永中,陈述彭,岳天祥,朱莉芬,王英安,范泽孟,马胜男;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4 周纯,舒廷飞,吴仁海;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年06期

5 马建;珠三角的人口与经济发展[J];广东经济;2003年02期

6 王旭芳;王环武;范跃华;;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1期

7 周自翔;李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8 张燕;张喜玲;;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前沿[J];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01期

9 叶健夫,彭启鹏,黄春红,刘建民,钟作勇;广东流动人口研究[J];南方人口;2003年01期

10 吴宇;;从制度设计入手破解“垃圾围城”——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反思与改进[J];环境保护;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汪煜;吴国平;何林艳;;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3 杨海;田永中;王冰;;基于RS和GIS的高分辨率白天城市人口分布模拟——以重庆市北碚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4 石淑芹;陈佑启;李正国;杨鹏;吴文斌;姚艳敏;李志斌;;基于分区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单产空间化模拟——以吉林省玉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5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6 刘玉卿;徐中民;;基于IPAT模型识别的人文因素空间化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7 唐明霞;黄席樾;杨祖元;杜长海;杨芳勋;;基于组件式GIS的交通诱导和拥堵预警系统开发[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林飞娜;赵文吉;张萍;;基于GIS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与应用——以长春市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9 赵虎;李霖;张志军;朱海红;;基于扩展空间句法的城区人口密度估算方法[J];测绘科学;2009年04期

10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宋巍巍;张玉环;韩保新;桑燕鸿;黄报远;洪滨;;北部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刘勇鹰;吕繁;张玉润;林鹏;张巧利;陈琳;付笑冰;龙其穗;王晔;杨放;;广东省多部门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及策略定性研究[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肖林红;黄金霞;;长沙交通拥堵原因及缓解措施分析[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4 薛勇;陈毅忠;严文瑶;彭明国;王利平;;一体化装置处理富营养化源水的试验研究[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时空变化动力机制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汪昭兵;杨永春;;基于对比平原城市的山地城市用地标准讨论[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舒帮荣;基于约束性模糊元胞自动机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文恒;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贺俊;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益君;基于GIS人口密度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程;滨海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3 赖文亮;广州市黄埔区货运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赵司嘉;北京市十六区县地区差距的多元统计分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6 魏孜;村镇庭院降雨径流水质与污染特征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咏蓓;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文娟;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作祺;天津滨海新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福;城市交通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童玉芬;齐明珠;;制约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袁九毅,张茂林,张志良;城市人口容量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01期

4 王红,王均;国家基本地理单元数据集的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5 朱红春,陈楠,刘海英,汤国安;自1:10000比例尺DEM提取地形起伏度——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5年04期

6 王玲;吕新;;基于DEM的新疆地势起伏度分析[J];测绘科学;2009年01期

7 田怀玉;肖洪;;基于CA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动态模拟——以长沙市人口密度变化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6期

8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9 刘青海;;城市人口密度、国内市场规模与就业增长[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10 冯健;吴静云;谢秀珍;黄珏;;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锋;珠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3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23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