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奖扶政策对计生家庭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西部微观家庭的调查
本文关键词: 奖扶扶助政策 计生家庭 非计生家庭 多元离散 出处:《天府新论》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四川省三个市所辖的三个区县中400户家庭的调查分析显示,国家人口计生利益方向机制实施6年来,确实提高了计生家庭的收入水平,但对计生家庭的经济影响并不显著。国家的奖扶政策尚不能完全将计生家庭为社会的"人口红利"支府的私人成本内生化,目前有关以奖扶政策为核心的利益导向政策还有待调整。
[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400 families in the thre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ree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show that the income level of family planning families has indeed been raised over the past six year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benefit orientation mechanism. However, the economic impact on family planning is not significant. The national award policy cannot completely internalize the private cost of family planning as a "demographic dividend" of society. At present, the interest-oriented policy regarding award-support policy as the core has yet to be adjusted.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扩大就业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对中国人口红利经济价值及红利漏损的研究》(项目编号:09CJY024)成果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民;汝小美;;美国民众对计划生育态度的调查综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尹勤;宗占红;;重庆直辖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状况分析[J];西北人口;2007年02期
3 候绍新;;教育与计划生育[J];决策探索;1993年12期
4 周福林;;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5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6 方斯妤;赵丽娜;;家庭计划、人口变动和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2010年10期
7 刘日;;建议计划生育政策试行“奖一、放二、禁三”[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一九六四年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一九六五年的工作意见[J];天津政报;1965年04期
9 王清秀;欠发达地区人口失控之谜及对策[J];理论学刊;1992年04期
10 吕玉华;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人口学刊;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黔;;从社会管理视角下试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静;;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包蕾萍;;中国生育政策60年回顾:评估与调整方向[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6 刘成明;;改革开放以来青海人口发展的成就、挑战及思考[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龙;;基本国策与普通政策统筹机制建设研究——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锦珠;方文明;;广东人口可持续发展刍议[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任焕;;绥德县农村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调查分析报告[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张永洲;;适应新农村生育文明建设,,探索计生协会管理新模式[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卫兵;严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2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 程岚;5000万元惠泽计划生育家庭[N];江西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郑晔;计生政策坚决不能松口子[N];宝鸡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赵敬启;巨野开发区计生宣传重“三有”[N];菏泽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陈作洪 钟长辉;孝南区委组织部严把“四关”履行计生职能[N];孝感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昊华;生育意愿监测结果应是重要依据[N];健康报;2010年
7 冯永锋;计划生育是最好的环保政策[N];今日信息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抓住机遇、改善人口结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熊国森;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N];驻马店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崔德荣;柳林镇计生专干“四带头”[N];菏泽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3 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5 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
6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新疆人口自然变动及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2 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8年
3 朱云;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师吉;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福利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兰香;长沙市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许闹;对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季洪辉;毛泽东与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及实施[D];山东大学;2005年
8 蔡灿泉;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博弈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邓惠娟;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戚红娟;广东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523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2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