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分布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空间耦合 三峡库区重庆段 出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Abstract]:Based on the population and GDP data of 22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rom 1997 to 2011, the population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degree, economic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coupling index of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are calculated, and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in Chongqing s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re analyzed. Under the support of Geoda software,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oupling index of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in Chongqing s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high, northeast and low in southwest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upling index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22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Chongqing s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s ahead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develop harmoniously, an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lags behi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coupling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study area had higher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but decreased from 1997 to 2011, and the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the local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the study area was also high. An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of Chongqing main city and research area.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Chongqing main city has a high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high degree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northeast of the research area has a poo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transportation is inconveni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ingle, s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 and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low. In order to reduce the uneven degre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Chongqing s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 return of po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should grasp its own advantages an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superior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ffic conditions from the main city of Chongqing to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261038;No.41201546)
【分类号】:F327;C924.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虹潘;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3 鲁奇;王国霞;杨春悦;曾磊;;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4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5 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6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7 周艳;涂建军;卢德彬;阎晓;武京涛;;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1期
8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9 王红霞,王桂新;上海经济增长中的适度流动人口问题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4年03期
10 李月臣;刘春霞;赵纯勇;王才军;张虹;闵睫;汪洋;;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楝子;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金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叶茂;;三峡库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3 蒋国富;;基于GIS的河南省农民收入空间分异特征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4 王娟;查良松;;GIS与空间数据挖掘集成在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5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曹俊文;李真;祁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0期
7 单宝艳;;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山东城镇发展水平的空间统计分析[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8 张玉;董春;;澜沧江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11年04期
9 张虹;;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基本特征与生态功能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10 刘春霞;李月臣;杨华;;三峡库区(重庆段)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芳;李仁东;邱娟;;近6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公路建设动态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江冲亚;李满春;刘永学;李飞雪;陈振杰;;浙西山区景观空间异质性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景雷;孙景生;张寄阳;周祖昊;;基于ESDA和GIS的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包剑;冀常鹏;李义杰;;基于TGIS的数据挖掘研究[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刘琳;刘雪华;;黄土高原北部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马佳;韩桐魁;;行政村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的调查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分位数回归解析:1988~2005[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杨文举;;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基于适宜技术理论的经验阐释[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6 兰静;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9 华小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季青;闽东南沿海地区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敏;三峡库区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蕾;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带不同坡地类型土壤磷分布及变化特征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小飞;三峡库区(重庆开县)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8 梁楠楠;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中的自然环境敏感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苏燕;湖北省游动率时空差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三锋;基于SuperMap的空间自相关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伟;;甘肃省人口压力评估定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曾辉,江子瀛,孔宁宁,高凌云;快速城市化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以深圳市龙华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3 吕桦;钟业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红,涂建军;构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设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贾宝全;王成;仇宽彪;;武汉市生态用地发展潜力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6 高俊;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J];测绘工程;2000年03期
7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8 郭斌;任志远;高孟绪;;基于ESDA-GIS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以陕西为例[J];测绘科学;2010年04期
9 金君,李成名,印洁,林宗坚;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化模型研究[J];测绘学报;2003年03期
10 李德仁,,程涛;从GIS数据库中发现知识[J];测绘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隋婷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2 吴菊;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力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强;基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行为分析的鄱阳湖区耕地利用变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2 朱震葆;;人口集聚和人口密度稳定性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12期
3 阮文广;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集聚问题的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4 雷宇;章融;吴刚;;绍兴市区域人口集聚战略研究摘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孙常敏;上海人口集聚与城市空间的重构[J];社会科学;1999年08期
6 李宇,董锁成;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5期
7 寿国靖;江阴市域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1997年01期
8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9 朱家良;;人口流动迁移和区域协调发展[J];浙江经济;2007年22期
10 谢玲丽;;正确认识和应对上海发展中的人口集聚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Christophe Z Guilmoto;;人口集聚:东亚和南亚与欧洲人口趋势的比较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王振波;徐建刚;;中国县域交通可达性与人口集聚的相关分析及区域划分[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秦贤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外围人口集聚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军;;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与空间组织互动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许连忠;匡耀求;黄宁生;王德辉;马娅;宋金芳;张杰;李超;邹毅;;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县域经济发展人口功能区划研究——以丰顺县人口功能区划为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丹 通讯员 山振华;以产业集聚推进人口集聚[N];嘉兴日报;2010年
2 高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大城市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趋向探析[N];中国人口报;2009年
3 记者 孙刚;郊区新城:人口集聚主要战略基地[N];解放日报;2009年
4 记者 唐海强;募集两千万元 关怀十万群众[N];衡阳日报;2010年
5 记者 朱菲娜;以户籍改革促进人口经济协调分布[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6 市人口计生委 复旦大学课题组;稳定低生育水平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N];绍兴日报;2007年
7 陆铭;上海人口密度偏低 人口规模偏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姜云飞;全域城市化做好人口规划[N];大连日报;2009年
9 记者 周云峰 通讯员 唐建军 姚跃农;东南村计生协会唱主角[N];益阳日报;2006年
10 魏萍;我国将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人口功能区形成[N];健康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晓春;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度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何依茜;合肥市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目标的人口集聚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蔡红辉;浙江省中心镇人口集聚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章彬;新郊区建设下的上海远郊区人口集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彦卿;小城镇人口规模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李青阳;陕西省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口集聚格局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7 刘芬;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王宇;当代中国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新形势、新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晓虎;浦东新区外籍人口集聚与国际社区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周艳;四川省重点开发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2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