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的人口转变与未来人口政策的调整

发布时间:2018-02-25 06:22

  本文关键词: 人口转变 人口政策 人口红利 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Abstract]:China has changed from a country with a high birth rate,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a high natural growth rate to a country with a low birth rate, a low mortality rate and a low natural growth rate; This major shift in China's population has had or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beginning of a decline in the share of the labour force.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the level of rural aging is rising, and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indebtednes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problem of marriage compression caused by the rising sex ratio of population at birth has gradually become apparent, and the support structure of 421 famil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large sca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ong-term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policy should be adjust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se effects: at the end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policy of one-child marriage and non-one-child marriage can have two children. At the end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all couples of childbearing age were allowed to have two children at interval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翼;;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2 曾毅;王正联;;我国21世纪东、中、西部人口家庭老化预测和对策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年02期

3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宗力;;皖南农村人口形势与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穆光宗;;构筑人口均衡发展型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黄匡时;马小红;;关于低生育率的理论综述[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5 李玉艳;周颖;赵洪鑫;黄萍;程建萍;陈家鹏;武俊青;;中国三城市已婚流动人口生育意愿调查:对期望孩子数的分析[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2年03期

6 张亮;;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7 梅志强;张晓梅;;山西省1980~199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年09期

8 张建武;李楠;赵勋;;流动人口变动对广东出生人口数量影响研究[J];南方人口;2011年06期

9 齐明珠;;中日人口发展与就业趋势比较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杨菊华;;关于我国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的几点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洪娜;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洪鑫;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叶江枫;流动人口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推广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侯建明;低生育水平对我国东北地区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6 陈正光;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楠;已婚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靳菊春;儒家文化在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3 包自宁;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模型的中国生育率变化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4 黄旭良;苏州市人口变动的数理仿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新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婚育龄妇女怀孕和生育调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6 章菲;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7 周志文;S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菲;超生群体的生活样态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赵维祥;超低生育率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豆建春;制度安排与人口生产:短缺还是过剩[D];西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雅满;陈功;高菲菲;;我国青年人口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9期

2 陆杰华;肖周燕;;2006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人口与经济;2008年01期

3 周清,刘爽,刘雁燕,黄可尤;从人口普查数字看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问题[J];人口研究;1992年02期

4 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中国生育数据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0年01期

5 马小红;“双独政策”影响下北京市人口生育水平变动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1期

6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7 王金营,何云艳,王志成,段成荣;中国省级200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评估[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8 郭志刚;关于中国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J];人口研究;2004年04期

9 梁秋生;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10 梁秋生;再论大城市超低总和生育率中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郭志刚教授商榷[J];人口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兰幸;张婧婧;;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流动性过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23期

2 自涛涛;路晓丽;王文明;;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王学义;;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中西方经验认识基础上的理论分析框架[J];生态经济;2007年10期

4 韦杰;;拉动消费的另一种政策——积极的人口政策[J];现代商业;2009年26期

5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6 都阳;;人口转变、劳动力市场转折与经济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7 黄琳琳;;人口红利的地区差异与相对性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2期

8 刘莹;;青海人口红利问题探析[J];知识经济;2011年05期

9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10 何景熙;李艾琳;;西藏人口转变中的“人口红利”问题探讨——从人口发展态势看西藏的机遇与挑战(上)[J];西藏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叶文振;;“人口红利”与我国人口政策[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3 陈友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概念、由来与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董立俊;;二十一世纪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应尽快实行“1+1=1+1”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中新;;区域老龄化之后的人口产业政策[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8 包蕾萍;;中国生育政策60年回顾:评估与调整方向[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9 陈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龚凌;;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晓波;人口政策转型任重道远[N];证券时报;2006年

2 国家计生委主任 张维庆;“三个代表”与党的人口政策及实践[N];人民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邸铭旭;张荣胜委员提出:我省人口政策应进行调整[N];友报;2009年

4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田雪原;中国走向“后人口政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中国人民大学 邬沧萍 谢楠;关于人口政策的两个认识误区[N];北京日报;2009年

6 ;人口政策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尧;台湾人口政策走到十字路口[N];人民日报;2006年

8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林宝;“剩男剩女”现象不全因现行人口政策[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余闻;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对人口政策宜作务实调整[N];学习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晴;应对老龄社会 专家呼吁考虑积极人口政策[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通格(Bayaraa Naranlungalag);蒙古国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4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晴;人口老龄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10 侯建明;低生育水平对我国东北地区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永;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雷;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李德友;基于人口红利的广东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5 张爱芳;新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师吉;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福利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祁辉;益阳市农村居民生育综合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田莉;我国现行人口政策论析[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婷婷;中国人口政策之法律解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舒孝友;人口政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3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33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