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不同地区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研究——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发布时间:2018-03-14 05:51

  本文选题:老年人 切入点:家庭类型 出处:《学术研究》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10年,中国各地城乡老年人以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单人户为基本生活单位。各省级单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形成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与已婚子女同住和独居并存的格局;农村则多以直系家庭和与已婚子女同住为主,当然2010年较2000年明显降低。不同地区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差异表现为,中南和西南省份城市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比例相对较高,东北、西北和东部沿海省份老年人中的核心家庭水平较高;农村老年人居住家庭形态表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其中东部沿海区域老年人中的核心家庭和单人户比例较高,中西部省份直系家庭处于高位者较多。南方沿海省份低老龄化水平、高婴幼儿比例、低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是当地城市老年多代家庭较高、独居比例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西部地区农村低老龄化水平、高婴幼儿比例和高家庭成员供养比例则对多代家庭具有提升作用。
[Abstract]:In 2010, the elder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took the nuclear family, direct family and single family as the basic living units. In each provincial unit, the living style of the elderly in cities formed a pattern of direct family and nuclear family, living side by side with married children and living alone. In rural areas, most of them live with married children and direct families, of course, in 2010 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2000. The difference in the living styles of the elderly in different areas i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elderly living in direct families is relatively high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nd southwest provinces. In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the nuclear family level was higher among the elderly, and the rural elderly had stronger regional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portion of nuclear families and single households was higher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provinces, the low aging level, high infant ratio and low social old-age security level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higher and lower proportion of elderly multi-generation families living alone in local cities.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the low aging level, the high infant proportion and the high family member support ratio have the promotion function to the multi-generation famili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C924.2;D66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莹;我国城市贫困家庭第二代就业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5年09期

2 郭康健;;香港家庭的代际支援:其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在九七主权移交后的展望[J];当代港澳;1997年01期

3 聂华苓;;“鹿园情事”中的甜美玫瑰[J];今日湖北;2002年11期

4 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本刊编辑部;宗和;;中国式婚姻危情分析[J];伴侣(B版);2008年01期

6 ;用网络家园连起社区[J];社区;2009年05期

7 陈晓敏,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现象论析[J];长白学刊;2003年06期

8 姚引妹;影响杭州市老年人就业的因素[J];人口学刊;1995年06期

9 冯桂林;刘先和;;湖北省万户家庭现状调查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10 周文秀;孙冲;周波;李崇;张锦荣;杨艳;黄玉霞;杨正伟;;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村彝族与汉族家庭结构对比[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汝展;张敬悬;翁正;;山东城乡人群离婚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2 顾云;;发挥社区纽带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承权;;研究婚姻家庭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马晓晗 王跃生;“421”:未来的家庭结构主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丁海霞;女人,敢于向家庭暴力说“不”[N];安徽经济报;2007年

3 王艳坤;直面家庭暴力 关爱女性生活[N];甘肃法制报;2006年

4 崔小毅邋黄维勤;庐山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和谐景区[N];九江日报;2007年

5 丁海霞;女人,对家庭暴力要敢于说“不”[N];济宁日报;2007年

6 何淼玲;家庭发展呈现四大趋势[N];农民日报;2006年

7 王艳坤;直面家庭暴力关爱女性生活[N];甘肃日报;2006年

8 王艳坤;哪些行为算家庭暴力你知道吗?[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9 刘梦;婚姻暴力的起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丁海霞;直面家庭暴力[N];人民代表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怡洁;台湾家庭在沪居住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2 赵仲杰;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莹莹;河北省三类结构失衡家庭分布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震;中国城市社区家庭“慈父严母”现象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孟小爱;普通人的家庭幸福观[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罗楠;家庭结构变动下城市的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邓娇;重庆市农村家庭凝聚力和代际互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楠;新“空巢”家庭的角色适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青丽;北京市空巢老人家庭代际支持状况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韩贞贞;家用老年人肢体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9 王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金诗南;基于城镇老年人居住现状及需求的老年居住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9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09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