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结构合理性的人口学分析
本文选题:就业结构 切入点:合理性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就业结构作为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体系,无疑是就业理论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就业结构分为以职业为划分标准的就业结构,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就业结构,以性别、年龄等人口属性为划分标准的就业结构等。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就业结构面临着各种来自经济、人口发展的考验,应当如何对我国就业结构的现状加以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中的负面问题又将如何应对,这是我国当前就业结构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该论题对于中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鉴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就业结构合理性研究的人口学分析内容较少,笔者就就业结构合理性问题,主要以《中国统计年鉴2010》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6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报告为研究材料,从人口的基本属性出发,对我国就业结构现状加以人口学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系统抽象方法,同时配以实证分析法,从人口的基本属性中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属性出发,探求现有人口就业领域下的相应属性,在寻求就业供求市场上对应项下的求人倍率的同时,配以传统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的结构内矛盾分析法,对产业-就业弹性指数,产业-就业偏离指数等系数分别进行研讨。本文以1992年至2011年的中国就业人口相关数据为研究材料,重点研析了就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此外,对我国现行的就业结构在经济匹配度,结构关联度等角度作出一定的合理性分析,并以此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陈述就业结构研究的现实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通过对国内外就业结构的相关研究材料的整理学习,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对我国现行就业结构的合理性缺乏详尽的人口学研究,固本文将以此为题,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10》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出台的2011劳动力市场供求报告,力求从人口学的角度,结合新形势下在业人口的就业结构特点,利用系统抽象法以及实证分析法,将学界较少关注的各就业组别中的就业供求数量比例纳入研究体系,从供求角度分析我国就业结构的合理性。 第二章,就业结构理论概述。本部分主要阐述就业结构的概念,分类,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就业结构形成的内、外部因素。笔者将就业结构定义为一国在不同的经济形态及所有制下的在业人口或者称之社会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各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在各个地域内部及地域之间、在各个年龄段间等其余人口属性之间的数量比例及其动态相互关系。引入就业结构的新分类方法,分别从就业人口的人口结构标准上分类,即分为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知识结构等结构以及按照就业人口的基本属性分类,分为正规就业人口就业结构、非正规就业人口就业结构、失业人口就业结构、农业人口就业结构。并从就业结构的内涵与外延分别阐述就业结构合理性的含义。 第三章,就业结构合理性评判体系的探讨。在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引入就业结构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在评判标准上,首先沿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派的以人为本精神,从就业人口自身的结构出发,从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程度结构等角度对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作出一定的标准论述,具体方法为:将就业市场在求职与供职之间的供求比作为结构性研究的标尺,从供求关系中,对我国潜在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程度结构等作出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得现行就业人口的结构性认识;再而从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中的其他具体经济结构的关系出发,在总的矛盾体内部对子矛盾体之间的张弛关系进行深入研析,从子矛盾体之间的关系中洞察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具体方法为:引入数据,包括我国近年来的就业人口总量,就业人口增加量,产业(行业)间的产值,产值增加值,投资总量,投资增加比例等,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将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行业)弹性系数以及投资(就业)弹性系数作为标尺,结合效益性分析法,对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之间的关系作出具体分析,借以分析我国现阶段就业结构的合理性。 第四章,分析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此部分分别从产业(行业)间就业人口份额、经济体制转型各时期、不同所有制结构下的就业结构、分城乡就业结构这四个角度对就业结构的历史演进以数据分析形式作出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就业结构的演进特点及模式作出一定研析。 第五章,对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本部分内容是依据第三章中阐述的就业结构合理性的评判标准而展开的,在标准的引入下,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提供的2006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报告,提取相关数据,形成一系列的图表,借以对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结构形成更为直观的陈述,便于对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作出更为明晰的研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现阶段我国就业结构存在的六大问题:第一,就业人口年龄结构优势递减;第二,就业人口中女性性别隔离现象较为突出;第三,就业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第四,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不合理;第五,就业人口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第六,城市化进程中就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第六章,就业结构调整的制度选择。本部分内容基于第五部分的数据与分析,深入展开我国就业结构失衡的症结,针对性的对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六点建议,第一,改革老年人就业政策,扩大老年人口就业;第二,出台性别歧视防治法,从政策层面消除就业供求市场性别隔离;第三,进一步推行中、西部开发,加大就业人口地域间流动;第四,改革现行教育体制,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与非正规就业人口再教育;第五,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寻求就业的增长点;第六,撤销户籍制,冲破户籍制下的城乡二元就业结构格局。 本文创新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第一,从就业结构的内涵出发,以就业结构的外延为落脚点,为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作出人口学定义;第二,在就业结构评判标准当中引入供求倍率概念,从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角度以人口学的分析方法对现行就业结构作出一定的合理性评价。 本文不足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第一,由于就业结构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数据资料亦十分繁杂,无法形成更为完善及全面的就业结构合理性评判体系;第二,鉴于就业结构的动态运动特征,无法形成普适性的就业结构合理性标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2-05;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焕芝;黄明凤;;新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1年08期
2 李玉凤;彭志超;;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20期
3 卞瀚鑫;;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年02期
4 伍华;郑全帅;;武汉市吸纳和扩大大学生就业潜力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5期
5 张春昕;;辽宁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9期
6 卞纪兰;赵桂燕;林忠;;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7 冯艳;;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卞瀚鑫;李彬;;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冯弋江;;九江工业化发展进程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10 李丽莎;;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2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鲁锐;王爱丽;田宝强;田雨;张友全;;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岚岚;杨小琼;朱昊阳;;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李忠;刘新;;西宁市就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原因[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6 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关海玲;陈建成;张晓静;;国有森工企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8 吕昭河;陈瑛;徐晓勇;;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研究——基于地区差异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姜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鸣磬;;扩大就业规模 优化就业结构——市经济学会等联合举办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可伟;来锡务工人员就业结构在转变[N];无锡日报;2009年
2 佳人;延时退休能否改变就业结构[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定军;“十二五”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4 本报记者 贾峰;我市就业结构加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N];青岛日报;2009年
5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韩士德 嘉宾 苑大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魏宝涛 辽宁大学广告学系讲师;延时退休能改变就业结构吗[N];科技日报;2010年
6 ;上海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N];工人日报;2003年
7 马志刚;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N];经济日报;2003年
8 范永光 徐庭盛 赖传贵;政和:农民就业结构悄悄改变[N];闽北日报;2006年
9 粤统;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四个方面新变化[N];南方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张平阳;农民就业结构日趋合理[N];西安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奉莹;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就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仲秋;我国就业结构合理性的人口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张春敏;论我国就业结构的矛盾及其调整[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利迁;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宇强;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李琼;经济结构调整与最低工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孟俊杰;北京郊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锋;FDI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2 聂毓敏;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3 吴春红;东北老工业基地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吕秀杰;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时期就业问题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5 李恒;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效应的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韩婷婷;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婷婷;吉林省劳动力就业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丁媛;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刘芳芳;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民;就业结构转型期的我国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5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1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