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本地化的体制性困境

发布时间:2018-03-18 21:23

  本文选题:农村流动人口 切入点:本地化 出处:《学海》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村流动人口不仅存在市民化问题,还存在本地化问题,这里从区域分割视角去讨论本地化问题,认为阻碍本地化的最根本因素是区域社会体制,主要有三类具体的社会体制,即唯利型生产体制、分离型消费体制和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唯利型生产体制(特别是拆分型劳动体制)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失去了本地化的基础,因为在这种生产体制下,他们不能在流入地获得稳定的就业,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流出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唯利型生产体制决定了分离型消费体制,而后者又强化了前者;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和巩固了分离型消费体制和唯利型生产体制,流入地政府之所以不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到其消费体制,主要还是出于对公共服务成本的考虑,而唯利型生产体制则为非均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反过来说,后者进一步强化和加剧了前者。这背后的症结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不愿承担农村流动人口的本地化成本,由此产生了三类阻碍本地化的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建立适应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开放性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
[Abstract]:The rural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citizenship, but also the problem of loc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calization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division, and considers that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 that hinders localization is the regional social system,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kinds of concrete social systems. That is, the profit-oriented production system, the separated consumption system and the disequilibrium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profit-oriented production system (especially the split labor system) has made the rural floating population lose the basis of localization, because under this production system, They can not obtain stable employment in the floating land, nor can they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means of livelihood of the outflow land, the profit-oriented production system determines the separated consumption system, and the latter strengthens the former. The unbalanc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s and consolidates the separate consumption system and the profit-oriented production system. The reason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does not bring the rural floating population into its consumption system is mainly due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ost of public servi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fit-oriented production system provides support for unbalanced public services. On the contrary, the latter further strengthens and intensifies the former. The crux behind this is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re unwilling to bear the local costs of rural floating population, which has resulted in three kinds of systems that hinder localization. Therefore, reform of the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an open social system adapted to the free movement and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t is urgent and importan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社会结构与分层”的经费支持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月;;转型期农村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困境论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2 潘力;农村流动人口的地缘聚集效应和地缘连锁效应[J];社会;1991年06期

3 季庆元;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管理[J];人口战线;1994年01期

4 韩嘉玲;;及早关注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成长与出路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8期

5 王春光;;“半个”城市人[J];百科知识;2007年11期

6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3年04期

7 谢文俊;董立山;;农村流动人口人权保障的缺失与制度构建——基于宪政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孔维军;论农村流动人口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9 张少锋;;怎样“减少农民”[J];社会工作;2005年04期

10 宋丹;卢勇;;试论贵州农村流动人口与城乡建设[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芙蓉;曹跃斌;周健;;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伟奇;;农村流动人口城市治理机制的法理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昊;市农村流动人口试点普查进入入户登记阶段[N];晋中日报;2010年

2 王春光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分析[N];长江日报;2007年

3 马国军;新生代“流动农民”渴望融入城市[N];济南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芳邋专家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现象堪忧[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赵克斌;“当代中国城镇发展与社会流动研究”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徐泽钧 芮自力;正阳县出台流动人口优惠政策[N];中国人口报;2011年

7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教育与发展权的缺位[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8 记者 康劲 王娇萍;政协委员呼吁关注农民工子女抚养和父母赡养问题[N];工人日报;2007年

9 王春光;游走在城乡之间[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记者 赵明;流动人口不愿返乡[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小雪;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阶层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魏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3 于书伟;论农村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D];河南大学;2005年

4 彭黎明;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道德建设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曙光;农村流动人口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6 陈娜;农村流动人口的择偶期望及其影响因素[D];厦门大学;2006年

7 王永露;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汪蕾;区域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村流动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9 佘平;农村流动人口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张永升;穆棱市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1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31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