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0 12:34

  本文选题:人口年龄结构 切入点:碳排放 出处:《资源科学》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将人口年龄结构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将人口年龄做简单分类,由此导致对年龄结构影响碳排放的考察不够深入和具体。本文细化了人口年龄结构,将人口年龄划分为0~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五个组别,并基于扩展的随机STIRPAT模型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以达到更好地解释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机制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不同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不同,对碳排放影响不同。其中,30~44岁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15~29岁人口的影响不显著,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为负。分析还表明,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无论从生产还是消费渠道看,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都有减缓碳排放加速的可能。本文最后提出了从消费渠道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as a driver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existing studies have simply classified the age of the population. As a result, the effect of age structure on carbon emissions is not deep enough and specific. In this paper,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is refined, and the population age is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0 ~ 14 years old, 1529 years old, 30 ~ 44 years old, 45 ~ 59 years old and 60 years old and above. Based on the extended stochastic STIRPAT model,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carbon emissions a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better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The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is different.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ed 30 or 44 on carbon emissions is not significant. The impact of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aged 60 years and over on carbon emissions is negative.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aging process in China, In terms of both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hannels, it is possible to slow down the acceler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future when the age structure of China's population change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consumption channels.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13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BRK005) 辽宁省社科基金(L15BJY017)
【分类号】:C924.2;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杰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2 王芳;周兴;;人口结构、城镇化与碳排放——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勤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基地;[N];中国人口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炳;姚建;符苗苗;;四川省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2 邹大林,靳爱仙,何友均;我国主要经济林产品供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谭樱芳;;社区养老——城镇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何景熙,王文川;西藏教育性人力资本投资效益问题[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5 张燕,张洪,彭补拙;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6 苏树军;郭路;李再江;;新疆与东部发达省区、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相关分析与预测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谭樱芳;;社区养老—城镇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安彦林;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结构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9 何景熙;王文川;马红莉;;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与西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藏学;2006年03期

10 李百寿;秦其明;侯贵廷;张泽勋;叶霞;;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在深部地热资源勘察中的应用——以JR-119井及JR-168井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亦鹏;基于多光谱分析的火焰温度及烟黑浓度分布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孔南钢;中国商务伦理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马万里;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大尺度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芈凌云;城市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及政策引导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艾德春;我国煤炭供需平衡的预测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罗斐;基于协同论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雪;油田职工慢性病相关因素调查与预警模型建立及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庞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环境友好型物流系统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韩飞;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志扬;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白琰;内蒙古进口贸易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李洁;我国流动人口态势分析与趋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张凯;超细颗粒物微观团聚机理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姜金晓;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小丽;孙红星;;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量的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2 刘琦;;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3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唐国利;翟盘茂;邵雪梅;张爱英;陈正洪;郭军;刘洪滨;周江兴;赵宗慈;张莉;白虎志;刘学峰;唐红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4期

4 高特林·艾伯;莎丽·科瓦茨;西蒙·劳埃德;;你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二十余位顶尖级专家学者谈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4期

5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6 李楠;邵凯;王前进;;中国人口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9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39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a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