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本文选题:人口密度 切入点:人口空间格局 出处:《西北人口》2014年03期
【摘要】: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Abstract]: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a form of express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surface space of the earth, and also a core issue i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both nature and humanity. Hu Huanyong line has become the baselin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data of the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China in 2010, this paper applies the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China in 2010.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profile, we can find tha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county 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in 2010 presents a trend of high, northwest and low in southeast China. In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nearly 8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is covered by nearly 20 percent of the land area, and 93.77 to 6.23 in the southeastern and northwest parts. Hu Huanyong line is still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y of China's population in 2010.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071351) 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资助项目(2013ZZ-67)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刘桂侠;爱辉-腾冲人口分界线的由来[J];地图;2004年06期
3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4 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5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年10期
6 刘泰洪;从瑷珲—腾冲线的形成看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04期
7 董春,刘纪平,赵荣,王桂新;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遥感信息;2002年04期
8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地理成本与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9 张雷;;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业喜;熊文平;;江西省县域人口垂直分布与耕地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2 邓祥征;赵永宏;战金艳;林英志;;土地用途转换表征模型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孙玉莲;赵永涛;曹伟超;于慧;马月伟;;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4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刘绍文;新疆人口分布的地域性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韩社林;;云南文化的艺术地理考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9 罗玉波,郑琦,陈善春,董春;居民地分布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定量化研究——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J];测绘科学;2005年03期
10 孙丽敏;张军;蒋涛;;三峡库区城镇居民地移民迁建分布规律的分析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相娜;;探索古镇保护与开发之路——以瑷珲古镇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顾永涛;李栋;魏天爵;魏艾林;;基于生态环境分析的西部城市人口与工业集聚模式研究——以乌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周娜;刘纪平;董春;;改进的AHP及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分析中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6 王德辉;匡耀求;黄宁生;李超;邹毅;许连忠;周慧杰;;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广州市人口承载力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7 姜涛;;近代中国人口研究刍议[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8 侯红娅;杨晶;;中国农村城市化劳动力迁移选择行为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丞;中国沿海地区农业保险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徐诗举;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伟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雅丽;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蕴青;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6 张伟松;基于Voronoi图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台站选址分析[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任祥源;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邹韬;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爱;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董春,吴喜之,程博;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在地理与经济的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0年04期
3 王红,王均;国家基本地理单元数据集的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4 姚建,丁晶,艾南山;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5 杨多贵,陈劭锋,王海燕,牛文元;云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与评价[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6 李志祥,田明中,武法东,孙洪艳;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7 齐清文,何大明,邹秀萍,姜莉莉,李晋;云南沿边境地带生态环境3S监测、评价与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8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9 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10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敛菲;;破译“胡焕庸线”[J];世界博览;2010年17期
2 杜守东;中国人口分布的过去和未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葛美玲;封志明;;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J];人口研究;2008年01期
4 ;我国东西人口密度之比为9:1[J];党政干部文摘;2001年06期
5 ;胡焕庸教授——中国人口地理学之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6 许庆明;孙菲菲;范帅邦;;自然条件、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刘传江;;科学发展观视角的区域人口发展规划与大人口政策[J];人口与发展;2008年05期
8 陈波;;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9 吴静;王铮;;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10 黄新南;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Z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苏杨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齐浩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肖周燕;缓解人口压力只能靠经济手段[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2 穆光宗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科学60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文娟;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5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5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