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及优化
本文选题: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 切入点:人口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摘要】:基于ESDA方法,利用河南省2000—2009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分析各市县人口、经济集聚特征、两者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市县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2000—2009年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变化不大,但经济却呈现不平衡增长,空间差距日益拉大;河南省人口主要集聚在豫东黄淮海平原区,而经济发展则以郑汴洛为核心高高集聚,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相分离。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发展的规律下,河南省应加快推进粮食核心区的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并释放农业劳动力;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郑汴洛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等经济空间高度发展的组织形态,促进人口等要素的大规模空间集聚。最终实现中原经济区人口分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ESDA method, using the population data and GDP data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 cities and coun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GDP in all cities and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shows significant high and low value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from 2000 to 2009 have little change, but the economic growth is not balanced. The spatial gap is widening day by day; the population of Henan Provinc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uanghuai Sea plain area in the east of Henan Province, whil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es Zheng Bianluo as the core high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law of spatial 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Henan Province should speed up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grain core area, improv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releas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o other industrie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highly developed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economic space, such as Zheng Bianluo Metropolitan Circle,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 etc. Finall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y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s realized.
【作者单位】: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
【基金】:河南省属科研单位社会公益项目预研专项(121203)
【分类号】:C924.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熠;裴韬;;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2 刘艳华;徐勇;刘毅;;基于ESDA方法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3 陈刚强;李郇;许学强;;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4 李建豹;白永平;罗君;黄永斌;侯成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5 刘立平;穆桂松;;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6 仲崇玺;周跃志;;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7 王玲杰;;中原经济区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9 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10 朱云成,陈浩光;试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人口与经济;198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天;张小林;;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2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刘绍文;新疆人口分布的地域性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杨立国;谭勇;彭述刚;;基于GIS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碎化的演变[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5 赵翠薇;濮励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6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金凤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7 钟水映,胡晓峰;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论的质疑[J];城市问题;2003年01期
8 翁美娥;;福建省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及发展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4期
9 蔡玉梅,任国柱;中国耕地数量的区域变化及调控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3期
10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传民;叶长盛;黄雅丹;吴佳;刘平辉;;基于ESDA的江西省县域尺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格局分析[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晓瑞;宗跃光;;城市开发的资源利用效率测度与评价——基于30个省会城市的实证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4 侯红娅;杨晶;;中国农村城市化劳动力迁移选择行为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陈岚;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冯年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魏星;上海产业集聚及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潘弘图;福建农村现代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伟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朱雅丽;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邹韬;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周小平;中国历代人口分布的GIS表述[D];兰州大学;2011年
7 郝娜;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阿依努尔·买买提;基于GIS的南疆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贾宁;海洋经济区域差异性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洪彬;熊健益;;成都市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2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3 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徐丽华;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4 郭腾云,徐勇;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长期变化态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5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6 杨振山;蔡建明;;空间统计学进展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7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8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9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10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汶;孙克峰;;基于ArcGIS Engine的人口数据格网化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2 杜国明;于凤荣;张树文;;人口数据在地学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地球信息科学;2008年06期
3 黄荣清;;人口统计数据系统误差的检验[J];人口与发展;2010年01期
4 蒿建华;;灰色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海·道;吉普·范·伍尔登;;用于气候变化分析的人口数据[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6期
6 ;人口数及构成[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S1期
7 姚新武;西方实用人口学的产生及其应用[J];人口与经济;1996年02期
8 王广州;空间人口数据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3期
9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确保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通知[J];广西政报;2000年29期
10 田飞;;西方人口概率预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二)人口数据资料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2 杜瑜;王传胜;樊杰;;外部性作用下广东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廖邦固;徐建刚;韩雪培;祁毅;梅安新;;基于人口数据空间化的上海人口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徐丹;;大连市人口时空变动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俊;杨钢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人口修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钱紫华;何波;;从《人口规程》到重庆市区县规划实践[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崔萍;;关于北京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方式改革的思考[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9 毛坤;张建波;;改进的人口阻滞增长模型[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明月;胡竹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人口数量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东青;有序调查摸底 查实人口数据[N];常州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叶德全;临河优质高效采集全员人口数据[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3 首席记者 周海霞 通讯员 张惠娟;市民应如实申报人口数据[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4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李善荣;高质量的人口数据[N];云南日报;2011年
5 记者 韩成斌;流动人口数据不得“闭门造车”[N];兰州日报;2010年
6 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从“六普”主要人口数据看中国[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7 通讯员 杨建光 王多萍;奇台推进人口数据信息化管理[N];昌吉日报;2008年
8 陆铭;上海人口密度偏低 人口规模偏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亚媚;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N];宝鸡日报;2010年
10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远;坚持推动人口迁移和人口空间集聚[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翠萍;徽州地区历史人口数据集成与考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冯亮;不同地理空间数据条件下人口信息空间化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丁蓓;实有人口数据库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何学洲;基于GIS的人口空间统计分析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春娥;基于GIS的中国大陆人口分区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王雅雯;基于GIS的辽宁省人口集聚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D];复旦大学;2009年
8 庞兰芳;非线性双性别人口发展模型创新暨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参数识别与评估(2000-2006)[D];厦门大学;2009年
9 周小平;中国历代人口分布的GIS表述[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贾新会;基于空间化的石羊河流域人口经济压力定量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5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6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