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空间分布变化
本文选题: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切入点:城镇化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采用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以全国区县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角度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变化.研究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格局相对稳定和分布极不均衡等特征,人口净迁入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鲜明特色,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轨道,但受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工资差异的缩小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城镇化增速将会减缓,这种趋势在外来劳动力依赖性较强的沿海地区已有所体现.在全国3大城市群中,珠三角仍具有最强的人口集聚能力,而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空间集聚结构上珠三角呈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则呈典型的多核心模式.
[Abstract]:Using sub-county data from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in 2000 and the sixth national census in 2010, using the national district and county as the basic analysis unit, from the population den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since 2000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urbaniz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ly stable pattern and extremely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net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high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Population mig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affecting regional population growth. China has entered the track of rapid urbanization, but thanks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narrowing of the wage gap between regions and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will slow down the growth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This trend has been reflec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where there i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foreign labor. Among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country, The Pearl River Delta still has the strongest capacity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a typical core-edge model i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structure such as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urbanization, whil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region have a typical multi-core model.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88)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9YJC840016)
【分类号】:C924.2;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2 蒋丽;吴缚龙;;广州市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3 周春山,罗彦,陈素素;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4 鲁奇;黄英;孟健;王国霞;李娟;;流动人口在北京中心区和近远郊区分布差异的调查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5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6 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7 王振波;徐建刚;朱传耿;祁毅;徐璐;;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8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9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10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广州市1990—2000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袁自强;李海建;;大别山区农民工结构特征与流动机制分析——以皖西金寨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卢雪翠;王炜;权循刚;;证据权重法在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3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4 丁鹏;黄焕辉;;基于柏林的公交规划理念寻求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之道——以杭州城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5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祝炜;;北京市人口分布特点的密度梯级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流动民工的现代性生成——以成都市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8 韩社林;;云南文化的艺术地理考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卢继宏;;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德钦;马维军;;基于属性归纳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挖掘[J];测绘科学;2008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相娜;;探索古镇保护与开发之路——以瑷珲古镇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晓飞;匡耀求;黄宁生;;广州市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4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5 姜涛;;近代中国人口研究刍议[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居阳;陈静;马勤;;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苟倩莹;李志刚;;不同管制下的“北上广”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8 刘爱华;邢卓;谢广靖;;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与规划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9 开治中;;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意识调查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戴筱,
本文编号:1666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6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