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气候变化对宁夏生态脆弱地区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及适应策略

发布时间:2018-03-27 13:48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 切入点:农牧民 出处:《西北人口》2013年06期


【摘要】: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随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群影响尤为特殊。本文以受干旱影响的典型区域—宁夏生态脆弱地区农牧民生计为例,试图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县/市/区294户农牧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和生存状况的具体影响内容及影响的程度,探讨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的生计适应措施。结果显示农牧民心理上的自我调适是人们在脆弱的状态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并通过多样化的生计方式、外出务工、自主性迁移等自适应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带来的种种影响,同时生态脆弱地区气候变化的应对也离不开政府大环境背景下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
[Abstract]: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varies from region to region and from population to population. The impact on the poor people in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is especially special. This paper takes the typical region affected by drought-Ningxia's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 as an example of the livelihood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and extent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production, life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local farmers and herdsmen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 interview with 294 farming and pastoral families in 5 counties / districts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Explore the main livelihood adaptation measures for farmers and herdsmen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sychological self-adaptation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s a prerequisite for people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in fragile situations and to work outside the country through a variety of livelihood approaches, Autonomous migration and other adaptive ways to adapt to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livelihood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fragile ecological area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policy suppo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overnment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关联性及其政策研究”(编号:10BRK001) “极端气候影响下的人口迁移安置政策研究”(编号:11CRK002)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编号:CXLX12_0220)
【分类号】: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晓光,苏占胜,郑广芬,张智,陈晓娟,陈楠;宁夏气候变化的事实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勋;;对改进《民族学概论》教学工作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欧群慧;巴战龙;;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康玲;邓思胜;;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陈碧珊;潘安定;李冰;;有序聚类方法在沉积物粒度分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5 刘玉兰;任玉;王迎春;郭晓雷;;气候变化下宁夏引黄灌区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6 张智;冯瑞萍;陈玉华;梁旭;孙银川;;宁夏中南部作物生长期可利用降水变化规律及其异常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7 张强,朱诚;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周迎秋,王心源,支小勇;通济渠由水运到陆运交通功能的转型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崔之久;中国西部冰期之划分与依据[J];冰川冻土;1979年02期

10 樊溶河,姚尚生;青南藏北高原多年冻土的形成及发展趋势探讨[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光宇;;满族文化中的环太平洋文化因素[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李满洲;;第四纪全新世中期中原气候环境的特征[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3 刘檑;;多民族兼容的纽带——读《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秀兰;;论佤族神话《司岗里》中美的原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方媛媛;朱映占;;基诺族的传统服饰与变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高布锡;;天文气候变迁理论和我国的气候变迁[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8 何泉,

本文编号:1671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71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2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