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09:36

  本文选题:人口分布 切入点:经济发展 出处:《人口与经济》2013年02期


【摘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瞩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和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与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县、分省、四大地区及全国,不同时空尺度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一致性。研究表明:2000~2010年,中国分县人口集聚程度高于经济集聚水平,人口集聚呈现出显著的经济导向性,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表现出向好趋势;2000~2010年,中国分省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呈增强趋势,受经济差距缩小影响,省际一致性差距在缩小;1978~2010年,东部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基本稳定,中部保持最优,西部呈减弱态势,东北呈增强特征,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总体呈减弱趋势。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population economic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and population economic deviation index and other indicators,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ivided into counties, provinces, four regions and the whole country.The spatial consistency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different counties of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shows a marked economic orientation, and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shows a positive trend from 2000 to 2010.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nsistency of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provinces of China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Affected by the narrowing of economic gap, the gap between provinces and provinces is narrowing from 1978 to 2010. 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nsistency of popul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basically stable, the central region is optimal, and the western region is weaken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China are enhanced and the degree of spatial consistency of national population economy is weaken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2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3 黄涛;胡宜国;胡宜朝;;地区人均GDP分布的基尼系数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4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5 孟向京;;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J];人口研究;2008年03期

6 沈续雷;王桂新;孔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娜;唐德善;田宇;;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王晓芳;宗刚;;草场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王晓芳;宗刚;;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5 梁辰;袁春;周伟;李爽;;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耕地系统协调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6 唐瑭;谭静;;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18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7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8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9 王雨;许云;;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10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阿拉腾图娅;金阿丽;包玉海;包刚;;内蒙古旱灾系统风险诊断性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邓华灿;陈松林;;福建省区域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度研究[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高吉喜;张彪;;论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李智国;邓航;;西南边疆山区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计量和协调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葵;杜清燕;;四川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计量和协调性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李勇;宋赞;;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流域产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沙颍河流域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钱凤魁;基于耕地质量及其立地条件评价体系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傅朗;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张竟竟;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关联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冉冉;河南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健;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变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威;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歆琳;京沪铁路对沿线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郑旭;山东明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秀梅;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柴莎莎;基于PSR模型安康市全球变化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飞飞;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李娜;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水资源交互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2 罗仁朝;王德;;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4期

3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4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5 李铁立;徐建华;;“泛珠三角”产业、人口分布空间变动的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6 段学军;王书国;陈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7 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8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9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10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甄峰,张伟;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双顶;农专文;王文震;;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人口发展问题研究——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9期

2 李均智;骆华松;何沁璇;;云南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1期

3 钱方仁;陈继革;;浙江人口分布研究[J];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03期

4 朱云成,陈浩光;试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人口与经济;1983年01期

5 马清裕;京津唐地区人口分布浅析[J];人口研究;1985年06期

6 刘绍文;新疆人口分布的地域性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范红忠;;地区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动:基于七国大都市区人口分布的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02期

8 蒋贵彦;刘峰贵;张海峰;侯光良;;青海省气候因素与人口分布的定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3期

9 骆为祥;;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J];南方人口;2008年01期

10 ;北京九三学社建议:应优化流动人口分布[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吴文钰;;基于人口分布的上海人口空间结构研究:1990-2000[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赵秀池;;北京人口分布与公共资源配置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4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沈泽昊;李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民族多样性的地理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武云甫;檀星;孙巽;;预测沈阳2010-2050年人口规模与人口分布分析[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地理成本视角下我国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一致性探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徐军昶;郝慧梅;王永丽;王菁;;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张连均;张晶;姚长青;侯晓慧;张大鹏;;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连霞;马定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加坡《联合早报》;人口世界第一对印度不是好消息[N];世界报;2010年

2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地震、人口分布与土地制度[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内蒙古大学哲学系 包庆德;人口的生态生产与人口分布生态化[N];中国人口报;2004年

4 记者 赵民望;甘肃人口限制经济发展[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5 赵景文 记者 王超;义县建省首个计生协会会员经济发展联合会[N];锦州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岳振;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已现多处断裂[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李杰;河南生育水平下降经济发展提速[N];人民日报;2007年

8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王红梅;开发人口红利 促进经济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记者 左聪 通讯员 胡健华;铁山制作外来人口分布示意图[N];黄石日报;2008年

10 史锦华;农村老龄化问题甚于城市[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才亚丽;武汉城市圈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晓东;东北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晖;朝阳区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人口规模调控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黄飞;人口学视角下的北京市银行网点选址、布局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叶舒静;广东地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杨金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2年

9 白平平;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口分布特征和情景模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慧宗;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21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21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