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身份证号信息在人口普查中的作用
本文选题:人口普查 切入点:身份证号 出处:《统计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权威的人口数据,但是,历届人口普查都面临着重报、漏报等严重问题。身份证号码虽然仅有18位,但是信息丰富,而且每位公民的号码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在普查中询问身份证号码,可以取代普查表中的多个问题,可以避免重报、漏报问题,还可以通过身份证号码中地址码与问卷登记地的地址码相比较确定流动人口。通过对"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通过加入身份证号码的询问可以帮助提高普查数据的质量。
[Abstract]:Census is a scientific method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to collect population information. It provides authoritative population data for the country to make policies. However, every census is faced with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rereporting, underreporting and so on.The ID number is only 18 digits, but informative, and every citizen's number is unique and not repeatable.Asking for the ID number in the census can replace many problems in the census table, avoid rereporting, fail to report the problem, and determin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by comparing the address code of the ID card number with the address code of the place where the questionnaire is register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five popular" and "six popular", we find that the inquiring of ID number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ensus data in the future censu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云;2000年人口普查基层调查的特点——中国和美国的比较[J];人口研究;2001年02期
2 王谦;崔红艳;李睿;庞江倩;陈卫;杨胜慧;;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经验与启示[J];人口研究;2010年06期
3 胡耀岭;原新;;1982~2010年期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研究——基于出生人口队列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4 崔红艳;徐岚;李睿;;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5 陶涛;张现苓;;六普人口数据的漏报与重报[J];人口研究;2013年01期
6 庄禄虔;陈晓勤;;关于我国现行身份证制度不足之处的几点思考[J];公安理论与实践;1997年01期
7 林中峰;关于人口普查的几点想法[J];中国统计;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永伟;闫庆武;姜春雷;王红;;基于地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最优估计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年01期
2 张翼;;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3 张磊,陆杰华,吕萍;2001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人口研究;2002年01期
4 黄润龙;人口普查应该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反思[J];人口研究;2003年03期
5 黄润龙;人口普查应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03期
6 朱勤;;2000~2010年中国生育水平推算——基于“六普”数据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明聪;基于PA-BDI的谣言传播个体建模研究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州;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与调整[J];人口与经济;2004年05期
2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3 张为民,崔红艳;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J];人口研究;2002年04期
4 周皓;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漏报情况的重新估计——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3年02期
5 张为民,崔红艳;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3年04期
6 王金营;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7 徐岚;崔红艳;;利用教育统计资料对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8年05期
8 于弘文;顾宝昌;王广州;崔红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J];人口研究;2009年06期
9 翟振武;中国人口年龄误报的现象与特点[J];人口与经济;1987年02期
10 乔晓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初步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巳洋;;人口普查三大意外[J];人力资源;2011年07期
2 张培育;“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3期
3 段成荣,梁宏;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现状及其历史变迁[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3期
4 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年01期
5 董莉珍 ,Maseeh Rahman;印度人口将在30年内超中国[J];社会观察;2004年10期
6 马合木提·吐尔逊;中国塔吉克族人口发展初探[J];干旱区地理;1995年03期
7 ;湖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在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前认真进行整顿户口工作的报告》[J];湖南政报;1980年11期
8 廖显赤;印度人口普查准确率为什么特别高?[J];人口与经济;1982年03期
9 杨魁信;印度尼西亚1980年的人口普查[J];人口研究;1982年04期
10 ;总结第三次人口普查经验探索江苏人口发展趋势[J];人口与经济;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英霞;鲍曙明;;中国人口迁移和贫困之间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五普数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何传启;;人口与现代化:以长江流域为例[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徐祖荣;;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以杭州为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思名;;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比较研究——以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王伟;吴志强;邓雪nr;;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的制度分析与城乡关系转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苏墨;李满春;杨静;陈子悦;;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奇连;;前言[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9 郁龙余;王晓华;;深圳人口发展与行为准则的规范[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曹景椿;;辽宁省在振兴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沙莉;人口普查 准确第一[N];中国人口报;2000年
2 普宣;人口普查的历史[N];广西日报;2000年
3 ;本次人口普查特点[N];吉林日报;2000年
4 文平;全社会都要积极支持人口普查[N];青海日报;2000年
5 ;什么是人口普查?[N];四川政协报;2000年
6 杨畅文;中南六省共商第六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记者 肖建生;省府部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N];湖南日报;2009年
8 记者 景来新;省统计局来我市检查指导人口普查房屋调查工作[N];莱芜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国岩;做好人普各项准备工作[N];中国信息报;2009年
10 江金生 徐林;湖南省政府部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N];中国信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江;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赵煜程;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于建;我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邓宁华;当代中国人口安全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洪阳;重庆市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与模型诊断[D];重庆大学;2003年
4 陈雨;大都市人口发展与空间分布比较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
5 魏兵;试论辽宁省人口政策的调整[D];东北大学;2005年
6 康雯琴;市中心区白天人口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婷;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吴信学;安徽省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童琳琳;上海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庞兰芳;非线性双性别人口发展模型创新暨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参数识别与评估(2000-2006)[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1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2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