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1 14:59

  本文选题:流动人口 + 社会交往 ; 参考:《天府新论》2016年01期


【摘要】: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社会融合的总体水平,也对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流动人口不同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关系体系显著降低积极心理融合水平,本地社会交往体系显著提高积极心理融合水平;同质性社会交往因素的影响存在户籍、空间转化效应;此外,政府管理服务人员、村/居委会和房东的正向影响显著。拓展社区服务主导功能,丰富社会交往对象、提高本地人邻居比例,是促进流动人口积极心理融合的有益尝试。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ir own social integration,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National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 201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ocial interac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imary social relationship system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evel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the local social interaction syste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The positive impact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services, village / neighborhood committees and landlords is significant.It is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by expanding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community service, enriching the object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local neighbor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13JZD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2;C9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路;陈宇鹏;;国际贸易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JMS社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姚俊;;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障碍解析——基于长三角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08期

3 悦中山;李树茁;费尔德曼;;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建构与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1期

4 谭钰怡;;广州城市公共安全相关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视角[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陈俊峰;杨轩;;农民工融入城镇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问题;2012年08期

6 陆平辉;张婷婷;;流动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权利逻辑[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7 朱箫洁;;高职毕业生社会融入状况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李树茁;悦中山;;融入还是融合: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02期

9 徐振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路径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05期

10 范洪敏;;符号互动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基于CGSS 2006的统计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2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孔媛;城市“新二元结构”从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苏昕;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公民权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罗恩立;我国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城市化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沈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陆淑珍;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9 悦中山;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D];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

10 许世存;吉林省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祖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9期

2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3 易善策;;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障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2期

4 蔡f ;边缘化的外来劳动力[J];开放导报;2004年06期

5 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视野;2007年06期

6 朱力;农民工阶层的特征与社会地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许传新;许若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年05期

8 李树茁;任义科;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年02期

9 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10 杜鹏,丁志宏,李兵,周福林;来京人口的就业、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合[J];人口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梅;;社会交往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邹tb;消费中的社会交往浅析[J];消费经济;1995年06期

3 石太印;;老人如何解烦恼[J];晚霞;2009年11期

4 赵来运;校长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J];河南教育;1998年11期

5 蔡志海;转型期我国市民社会交往研究[J];城市问题;2000年01期

6 宋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7 高懿德;社会交往的“约”模式刍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赵芬妮,田西柱;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与冲突[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杨仁忠;论社会交往的生产力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杨勇;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范畴与现代交往[J];岭南学刊;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艳;;幼儿社会交往智力的培养[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2 张云武;;地区城市化度与居民的社会交往[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莫书亮;苏彦捷;周宗奎;;学龄后期儿童失言理解、社会交往技能与语言的关系[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康;;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建构[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爱丽;;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左开大;曾凡跃;;试论从人学的角度研究法的主旨[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孟笛;;内地专业人才在香港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交往——以新浪微博为切入点的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8 陆晔;;媒介使用、媒介评价、社会交往与中国社会思潮的三种意见趋势[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9 楚亚杰;;卯定与流动:一个技术性社会交往场所的双重隐喻[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10 潘玉;;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洪俊;《网络与社会交往》[N];人民日报;2003年

2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关颖;善于社会交往的孩子机会多[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刘雪燕;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会意识[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穆吐;网络社会对日常社会管理提出新课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李槐庄;把好社会交往关[N];中国国防报;2001年

6 武警浙江总队 程来节;净化干部的“社交圈”[N];解放军报;2000年

7 ;健康的十大标准[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男性健康的国际标准[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9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官翠娥;现代社会交往你怎么看?[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庄培国 宫旭男;新时期军队干部交往特点分析及对策[N];解放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鹏飞;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交往探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曾玉梅;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韦钰;社会转型期山东半岛海洋渔民社会交往现状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王丽慧;网络文化与社会交往[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雁骄;社会交往: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4 骆岗;微博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付雨鑫;社会交往视域下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D];兰州大学;2009年

6 张妗帆;家庭社会资本与儿童社会交往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经富;“三西”移民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郝慧芳;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交往[D];山西大学;2012年

9 周贻霏;微信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邢耀章;论社会交往与技术的关系[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36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36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3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