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红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生产率——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新人口红利 + 生产性服务业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传统人口红利消失和产业结构红利消失的双重叠加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过程中城市经济必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2003-2014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新人口红利和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发展高等教育积累的人力资本是新人口红利产生的重要源泉,对长三角城市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释放人力资本生产率促进功能的途径,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生产率之间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江浙两省地级市的子样本估计结果显示,新人口红利对城市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意味着江浙地区仍需创造释放人力资本对城市生产率促进功能的政策空间。
[Abstract]:The double superposition between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idend is a major challenge to the urban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entering the "new normal".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 of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2003 to 201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he new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s on urban produ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man capital accumulat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new demographic dividend, which can promote the productivity of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the way to release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human capital productiv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urban productivity is U-shaped.The sub-sample estimat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show that the new demographic dividend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urban productivity, which means that Jiangsu and Zhejiang regions still need to create a policy space to release human capital to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urban productivity.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分类号】:F129.9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郭悦;产业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巩崇一;我国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戴小勇;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7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5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