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传统与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建构
本文选题:劳动力流动 + 微观机制 ; 参考:《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02期
【摘要】:文章通过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和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的建构,系统探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动态机制与均衡形成过程,为理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中宏观效应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文章着重从成本一收益决策模型的建构与修正展开传统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的探究,并基于对劳动力外流成本进行新的细分,提出和建构了涵盖"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与"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在内的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研究发现,流动者的主观劳动力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策,即流动者主观视野中的收益、成本与最终效用在流动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劳动力流动净收益与净福利的深入考察。然而,在实践中外流劳动力的净收益与净福利往往因其主观上有意规避理论上应考量的"差量外流成本"而被"高估"。作者的微观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Abstract]: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labor mobility decision model and modern labor mobility theory mode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icro decis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equilibrium of labor force mobility in China.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so-macro effect of labor mobility in China, it provides a micro-level analysis framework and perspectiv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cost-benefit decision-making model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labor flow decision-making model, and based on the new subdivision of the cost of labor outflow.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constructs the modern labor mobility model, which includes the subjective labor flow model and the theoretical labor mobility 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subjective labor mobility model can better explain the micro decision-making of labor mobility, that is, the benefits, costs and ultimate utility in the subjective view of the floating worker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low decision-making.The theoretical labor mobility model can provid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l net income and welfare of labor mobility.However, in practice, the net income and welfare of the outflow of labor force are often overestimated because of their subjective intention to circumvent the "cost of outflow of the difference"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ory.The author's microscopic research also confirms this conclusion.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转移刚性、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1CJY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乔俊果;金晓宸;;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多因素动态关系分析——基于1983—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3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Based on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1期
2 程名望;史清华;关星;;农民工进城途径:选择、嬗变与理性回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赵南南;李全喜;;浅析新时期以来农民流动的成因[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邱俊杰;;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农村成人教育供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5 崔玉玲;李录堂;;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6 钟笃粮;;教育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7 刘玉萍;郭郡郡;;基于“歧视经济学”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8 王宇;;农民工定居转移的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9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及流动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10 易莹莹;;我国农村就业人口的教育收益率测度——基于半参数计量模型的估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以及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倾向分数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贺振华;;农户的外出行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的可能改进[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3 陈其安;肖映红;陈亮;;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丁士军;陈风波;陈玉萍;;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李哲;丁士军;;江汉平原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丁士军;陈玉萍;陈风波;;农户非农活动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汉平原农户为例[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李哲;丁士军;;农村教育收益率实证分析 以湖北五县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秀敏;林坚;刘万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户行为的经济分析——基于成都市天回镇、洛带镇和邓双镇270户农户转移意愿的调查[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承明;刘文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动因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10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3 尹文静;农村公共投资对农户投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伙林;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戴伦阜;营口市鲅鱼圈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蒋春娟;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迁移行为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吴殿鹏;山东省流动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苗华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郭建伟;潍坊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丁秀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农户就业选择机制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璐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条件和意愿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吕文娟;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志刚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劳动保障通讯;2003年10期
2 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3 李晓春,马轶群;我国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4 李晓春;;劳动力转移和工业污染——在现行户籍制度下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5 蒋乃华;卞智勇;;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来自江苏的实证[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6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7 马晓河;;必须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扩大农村消费[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8 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9 蔡f ,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10 杨云彦,徐映梅,向书坚;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劳动力流动规律刍议[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蔡f ,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3 Kenneth Roberts;王冉;;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形势及其变化——从历时最久的流动中得到的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4 陆铭;;用经济学书写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评《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5 黎育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规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刘强;翟印礼;;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网络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6期
7 侯晓莉;;当东西欧相遇——欧洲劳动力流动状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8期
8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9 张利萍;邸敏学;燕晓飞;;国外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互动及其启示——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理论探索;2008年01期
10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2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龙;孙晓芳;;自主性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新阶段[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4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李燕凌;;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解释——基于35个村庄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玉军;李秀彬;郝海广;;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撂荒的影响——一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2 余桔云;促进劳动力流动必须完美社会保障[N];经理日报;2004年
3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劳动力流动迁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肖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记者 张小溪;美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减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N];甘肃日报;2005年
7 张镝 作者单位 鞍钢党校;劳动力流动分析[N];鞍山日报 ;2005年
8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祝振强;劳动力流动呼唤就业质量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5 李琴;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斗星;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振兴;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饶e,
本文编号:1761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6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