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序列的郑州市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特征及预测
本文选题:异速生长 + Logistic模型 ; 参考:《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近年郑州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规模的发展特征与规律,为城市人地协调发展和城市边界扩展的划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异速生长模型从城市整体角度对1981-2015年间郑州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关系进行测度,然后运用Logistic函数对未来十年郑州城市人口和面积规模进行预测,为郑州市未来城市规模确定和人地协调发展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从整体宏观角度来看,二者符合异速生长关系且阶段特征明显;其中,1981-2002年,市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呈现稳定缓慢增长态势,标度指数b=1.12;2003年由于郑东新区建设导致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标度指数b上升至1.66;2010年后市区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标度指数下降至1.52;总体上一直高于理论值0.85。(2)Logistic预测结果表明郑州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最大值分别为945.58万人和790.42km~2,从长远来看这个结果是可信的;未来十年二者异速生长标度指数b=1.0387,比较接近理论值;2025年城市人口753万人,建成区面积709km~2,人均建成区面积94.2m~2,城市用地较为集约。研究结论: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注重城市发展质量,推动人口、土地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land area in Zhengzhou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land and the delineation of urban boundary.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 allometric growth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area in Zhengzhou from 1981 to 2015, and then the Logistic function is used to predict the population and area scale of Zhengzhou city in the next ten years. Zhengzhou for the future city size determination and human-l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up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overall macroscopic point of view, both of them accord with the isokinetic growth relationship and have obvious pha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pulation of urban areas and the area of the built-up areas showed a steady and slow growth trend from 1981 to 2002. The scale index bai 1.12; in 2003,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rea of Zheng Dong, the area of the established area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nd the scale index b rose to 1.66; after 2010, the urban population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The scale index decreased to 1.52.The 0.85.(2)Logistic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population of Zhengzhou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area of the built-up area are 9.4558 million and 790.42 km2, respectively, which is credible in the long run. In the next ten years, the index of isokinetic growth is 1.0387, which is close to the theoretical value, with a population of 7.53 million in 2025, an area of 709 km2 in the urban area, and a per capita area of 94.2 mm2 in per capita. The urban land use is relatively intensive.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supply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law of urban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land,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urban lan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5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34) 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52102310296)
【分类号】:C9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莉,许美林;城市人口迁居理论综述[J];西北人口;2005年05期
2 王大奔;;如何控制大城市人口?[J];社会观察;2006年03期
3 ;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已过半[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15期
4 侯杨方;;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城市人口:定义及估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王鸿春;鹿春江;;怎样破解北京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压力难题[J];前线;2011年02期
6 贾玉梅;;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开创城市人口工作的新局面[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2年01期
7 李兵弟;美国城市人口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J];人口与经济;1981年04期
8 ;全国各省会城市人口1979年自然增长率一览表[J];兰州学刊;1981年01期
9 徐思莲;世界一些国家的城市人口迅增[J];人口研究;1983年01期
10 ;吉林省地区别和主要城市人口数及增长情况[J];人口学刊;198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进;;1949-1953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4期)[C];2011年
2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杨;刘剑;徐建刚;;从生态学视角看城市人口容量问题[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潘涵;;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及我们应该做点什么[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0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0年
5 黄荣清;;中国少数民族城市人口分布[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6 邓梦海;谭克俭;;运城市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研究[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依托构建和谐社区 认真做好关爱工作——关于强化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探索[A];第十六次全国部分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研讨会材料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前;全球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何洪泽;城市人口将超全球人口半数[N];人民日报;2008年
3 王优玲;我国城市人口2030年将突破10亿[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杨帆 通讯员 杨力英 崔京英;全区城市人口用气、用水普及率均在75%以上[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5 编译 黎文;未来中国的10亿城市人口[N];文汇报;2013年
6 刘国远;城市人口增长成为影响发展最重要因素[N];经济参考报;2007年
7 ;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接近10亿[N];经济观察报;2006年
8 王世巍;促进城市人口与城市发展相协调[N];人民日报;2007年
9 温铁军;“城市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人口百分比”[N];东方城乡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涌;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应改变思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春兰;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放;论中国城市化[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肖肖;政府行为对京津冀城市人口集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2 王东朋;辽宁省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及对策建议[D];吉林大学;2010年
3 蔡莉;中心城市的城市人口迁居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实例[D];四川大学;2003年
4 刘迪;中国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慧;城市人口空间均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盛楠;合肥城市人口迁居行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展;基于agent的城市人口空间迁移模型[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9 孙伟;民国南昌城市人口现代化研究(1928—1937)[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成华;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角色转换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74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7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