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困境的再思考
本文选题:人口调控 + 超大城市 ; 参考:《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04期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探讨了超大城市人口调控困境、原因及应对思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超大城市人口调控不同程度地面临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和人口活力困局。其原因可能在于相关部门尚未充分把握集经济、社会、管理于一体的人口系统思维,尚未充分明晰人口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而且在人口调控问题上存在4个认识误区,即"减人"与"添秤"可同步推进、"拆市场"和"产业升级"即"减人口"、人口调控就是"减规模"、人口调控就是针对个人施策。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建立"条件约束型"人口决策机制,以控制城市开发强度;(2)建立居民基本台账系统,以实现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统一;(3)建立人口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以确保城市的生机活力;(4)打造人口圈层分布的规划格局,以带动人口向外疏解;(5)树立家庭需求整体谋划的调控理念,以提升人口流出的稳定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published in China's census and statistical yearboo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light,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pulation control in megac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pul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Chinese megacities face difficulties in population siz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vitality. The reasons may lie in the fact tha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not fully grasped the thinking of the population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economy, society and management, and has not fully clarified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pulation, and there are four misunderstandings on the issue of popul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at is to say, "reducing people" and "adding scale" can advance synchronously, "demolishing marke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y" means "reducing population", population control is "reducing scale", and population control is aimed at individual.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1) to establish a "conditional constraint" popula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o control the intens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o establish a basic accounting system for residen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market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nsure the vitality of the city. (5) to set up the whole plan of family demand, and to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population outflow.
【作者单位】: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课题“北京人口规模调控决策研究”(编号14ZDA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天铎;改善超大城市的生活[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02期
2 杨卡;;中国超大城市人口集聚态势及其机制研究——以北京、上海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03期
3 王佑;;大城市,逃离还是回归[J];数据;2011年11期
4 杨小彦;“超大城市”与城乡冲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蔡f ;曹莹;;超大城市的人口调控——国际经验和中国挑战[J];浦东开发;2013年12期
6 方平;;超大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政府规制改革的内在逻辑[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欧阳慧;超大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中的人口问题初探——以广州市为例[J];南方人口;2001年04期
8 鲍常勇;;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6期
9 雷新;;我国迎来新一轮“城市化”热潮[J];山西老年;2009年10期
10 张佐友;;正确处理中国城市化中的十个关系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程琳;李锋;邓华锋;;城市土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以中国九个超大城市为例[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麟辉;;礼让是文明交通的核心意识[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3 刘建军;;谈谈北京的大气包容[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城市化研究课题组;陈胜昌;;城市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战略[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5 陈琦;方瑞祥;;通畅的城市交通问题和宜城手段[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唐峰林 通讯员 杨超君 李利明;促进超大城市建设[N];柳州日报;2012年
2 尼古拉斯·瑞特西那斯 《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超大城市的弊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摩立特集团合伙人 詹妮弗·克莱斯·凯普兰 摩立特集团资深合伙人 马克·波查斯基;请制定你的超大城市发展路线图[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 苏文洋;城市化绝非“超大城市化”[N];恩施日报;2010年
5 记者 谭彦斌;四百重大项目勾画超大城市[N];柳州日报;2011年
6 记者 罗秋振;把美好柳州建设成超大城市[N];柳州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潘笑天 尹晓宇;超大城市至少要抗“50年一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8 记者 廖婧;柳州编成超大城市空间布局规划[N];柳州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史芳;超大城市化:超大的引擎超大的挑战[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禾;怎样突破超大城市人口极限[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涛;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勇;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常瑞祥;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超大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83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8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