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10年中国在业人口高龄化研究
本文选题:在业人口 + 高龄化 ; 参考:《南方人口》2013年01期
【摘要】:由于人口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中国人口不仅迅速老龄化,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同时还出现在业人口迅速高龄化的情况。导致在业人口高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同时与劳动参与程度的改变、教育发展等因素有关。到目前为止,在业人口高龄化主要是出现在农民与工人两个职业中,其他职业的情况相对不太明显。随着长期的低生育水平的延续,在业人口高龄将继续严重,并且将从以农民、工人两个职业为主,转变为全面的在业人口高龄化。此现象对中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值得深思。
[Abstract]:Due to the rapid decline of the fertility rate, China's population is not only aging rapidly, but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the rapid aging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cause of the aging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is the change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degree of labor particip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 on. So far, the aging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mainly occurs in the two occupations of farmers and workers, but the situation of other occupations is relatively less obvious.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low fertility level for a long time, the old age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will continue to be serious, and will be changed from two occupations, farmers and workers, to a comprehensive aging working population. This phenomenon to China's futur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t impact, it is worth pondering.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
【分类号】:C9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天琪 ,叶振东;浙江省山区在业人口构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浙江学刊;1987年01期
2 鞠艳;深圳市在业人口文化程度分析[J];人口研究;1997年04期
3 鞠艳;深圳市在业人口文化程度分析[J];南方人口;1997年03期
4 黄修海;马建;;广东省近期在业人口文化构成状况分析[J];南方人口;1989年02期
5 郑桂珍;陈月新;;上海市女性在业人口状况初析[J];南方人口;1990年02期
6 王化波;吉林省1990、1995年在业人口工作寿命表分析[J];人口学刊;2000年06期
7 施学忠,段广才,李克均,杨永利,时松和;河南省在业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8 陈跃;;广东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及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南方人口;1986年04期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九○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八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年30期
10 黄鹂;;调整人口产业结构 加快安徽经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雪原;;立足可持续发展:中日“少子高龄化”比较[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陆建民;刘惠芬;;就业收入性别比是如何从1:0.88扩大为1:0.65的——从统计数据看1990年以来上海在业人口的性别分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原野;;中国的区域长寿研究[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叶文振;;“人口红利”与我国人口政策[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5 胡伟略;;关于金融危机与人口老龄化问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陈功;庞丽华;;中国当前面临的老龄问题和制度建设[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期[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2期(总第86期)[C];2011年
8 冯昭奎;;日本是世界第一“少子国家”——兼评日本少子化问题的历史因素[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姜宗濂;;江苏老龄问题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前进[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10 何冰皓;;迎接新世纪人口老龄化挑战 加快发展江苏老年服务事业[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倪艳;全市一半人年龄在40岁以上[N];南京日报;2006年
2 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导,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叶文振;客观看待“人口红利”现象[N];福建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林智岚 实习生苏碧荔 通讯员吴光宗;人口发展新篇章[N];福建日报;2002年
4 省人口普查办供稿;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N];陕西日报;2000年
5 原新;构建和谐社会,,要认清我国人口重大转折[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魏萍 周青先;人口发展迎来“卡夫丁峡谷”[N];健康报;2006年
7 杨金华 胡萍;我省提前四年步入老龄化社会[N];江西日报;2006年
8 杨波;新数据牵出“老”话题[N];青岛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尧;台湾人口政策走到十字路口[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黄志伟;老龄化中国:一场人口的革命[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祥晶;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东泉;人口模型在城市系统人口演化中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斯琴其木格;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结构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康雯琴;市中心区白天人口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钱前;日本人口少子化趋势及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6 郑丽丽;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人口状况对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何慧;基于EOP-MM模型的湖南省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小章;江西省老年人口长期照护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0年
9 刘宁;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人口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武永生;上海老年人口变动对公共服务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5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0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