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人口流动格局的十年变迁与思考——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4 11:48

  本文选题:人口流动 + 变迁 ; 参考:《西北人口》2014年02期


【摘要】: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合理引导与配置。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national censu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ina has not changed much in the past decade, and the eastern coast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for population inflow. The trend of large population emigr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still the same, the attrac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as the place of population flow has declined,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he city as the floating destination,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comes from the town.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slightly improved, but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businessmen is generally low, the age of going out has been delayed, and the numbe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 left-behind elderly has increased sharply.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are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attern of agglomeration of elements, and the resettlement ability and polic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future, China's population mobility needs to be rationally guided and allocated along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arrangement of new ideas, such as new urbanization, main function area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51)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玉;;基于三产互动与城乡统筹的区域经济空间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2 樊杰;;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03期

3 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年06期

4 乔晓春;黄衍华;;中国跨省流动人口状况——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3年01期

5 于潇;李袁园;雷峻一;;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五普”和“六普”的比较[J];人口学刊;2013年03期

6 刘玉;;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7 田成诗;曾宪宝;;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规律分析[J];西北人口;2013年01期

8 孟庆运;;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初步分析——基于“六普”数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李燕;赵铁军;苏春宏;焦有权;;北京新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空间分异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Evaluation of Material-based Development of China Using GIS Method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3期

4 林坚;田刚;姜扬;刘洁敏;;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9期

5 肖黎姗;李新虎;张国钦;王润;;厦门常住人口社会分层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6 陈才;黄馨;陈春林;;论中国地域系统的协调与调控[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7 刘盛和;邓羽;胡章;;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8 刘盛和;胡章;邓羽;;基于区域差异类型的流动人口快速监测方法[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9 张广海;刘佳;;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与功能分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10 余瑞林;刘承良;杨振;;武汉城市圈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童玉芬;武玉;;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变动及特点[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2 马玉荃;;2000—2010年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3 李晓娟;;城乡统筹视角下主导产业选择及对策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诗举;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常忠诚;制度创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08年

4 宋一淼;主体功能区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丁于思;湖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韩青;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7 张晓军;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甘肃公共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8 王哲;我国陆地边境地区人口流出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郭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波;南京地区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仇昊;苏南经济开发区外来人口管理体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崔旭靓;我国省级政府间财政支出的竞争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史进学;新疆主体功能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张惠;甘南州城镇体系的时空演进与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大千;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飞;欠发达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理探析[D];广西大学;2008年

8 刘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石;沿淮城镇群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10 徐翔;地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余源;段娟;;城乡互动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2 路小昆;;新中国城乡关系60年——历程、特征与启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3 王桂新;沈续雷;徐丽;;上海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现象考察[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5期

4 张庆五;中国流动人口现状[J];当代亚太;1998年07期

5 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6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7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8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9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10 鲁奇;王国霞;杨春悦;曾磊;;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渝琳,彭熙;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对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2 吴江;广东省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对策探讨[J];南方经济;2005年02期

3 赵乐东;;新时期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的统计学研究[J];经济经纬;2005年06期

4 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一)[J];中国就业;2005年07期

5 戴维·拉格;窦小力;;进城去!进城去![J];廉政w,

本文编号:1842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42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