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离散趋势研究
本文选题:生育模式 + 生育水平 ; 参考:《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文章参照已有死亡模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国家和地区间比较探究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离散趋势的转变规律,阐明其与生育水平转变的主要差异,以揭示中国人口生育行为的实质性转变进程。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离散趋势在2005年以前相对稳定:既滞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模式转变的一般规律,也滞后于中国生育水平的转变进程。2005年以后,中国生育模式的离散趋势迅速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反映出中国人口生育行为在生育时间上的多样化转变。这表明中国的生育水平降至低生育水平约10年后,生育模式才基本达成与低生育水平的实质性匹配,也意味着2005年之后中国的低生育水平更可能是生育观念转变下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真实反映。随着生育模式的进一步转变,长期来看中国生育水平仍存在下降风险。
[Abstract]: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 of the existing death patter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nging law of the discrete trend of the population fertility pattern in Chin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clarifies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the fertility level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inese population fertility behavior of the substantiv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iscrete trend of fertility patterns in China was relatively stable before 2005: it lagged behind both the general law of fertility pattern transform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the process of fertility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discrete trend of fertility patterns in China has rapidly reached th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reflect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ertility behavior in China. This shows that it was only about 10 years after China's fertility level dropped to a low fertility level that the fertility pattern basically reached a substantial match with the low fertility level. It also means that China's low fertility level after 2005 is more likely to be a true reflection of childbearing intention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With the further transformation of fertility model, there is still a risk of fertility decline in China in the long term.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人文社科自主创新重大交叉项目“后独生子女政策时代的人口政策完善与计生部门职能转变”(编号:2016AD0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显平;与时俱进 创新思维——评《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人口学刊;2003年06期
2 翟振武;从中国人口的角度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作——《中国人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书评[J];人口研究;2003年06期
3 ;《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总目录[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4 ;《中国人口科学(光盘版)》出版[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4期
5 本刊评论员;;加快中国人口科学理论体系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09期
6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写在《中国人口科学》创刊20周年之际[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5期
7 ;欢迎您为《当代中国人口》杂志投稿![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8年02期
8 ;求解中国人口之谜[J];同舟共进;2009年04期
9 ;欢迎您为《当代中国人口》杂志投稿![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9年01期
10 ;欢迎您为《当代中国人口》杂志投稿![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薰华;;从唯物辩证法看新中国的变化——兼论中国人口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3 田雪原;;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4 宋健;;百年中国人口[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5 卫衍翔;卫中英;;长寿世纪人生两段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培;;Todaro模型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检验[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吕昭河;余泳;陈瑛;;从传统理性到现代理性:中国少数民族村寨人口生育行为分析[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施洋 徐海静 冷彤 李丹 徐谦 刘洁秋;外媒:新生育政策促中国人口均衡增长[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文尚;北京大学召开第六届中国人口问题高级资讯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马海仙;《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系列课题集》获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N];青海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婷;中国“入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研讨会举办[N];中国人口报;2001年
5 记者 魏宁;刘兴美当选中国人口计生事业十大新闻人物[N];徐州日报;2010年
6 马焱;“第三届中国人口·性别·发展论坛”成果丰硕[N];中国妇女报;2012年
7 记者 刘恕;邓小平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题词15周年[N];科技日报;2006年
8 郭晋晖;权威报告忧患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宋牮;百年中国人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记者 辛语;《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年鉴》特约编辑会议举行[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新洁;收入差距、子女需求及生育行为差异[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小爽;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口[D];华侨大学;2011年
2 张帆;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中国人口流动模型研究及政策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3 王霞;论生育行为文明[D];河北大学;2006年
4 葛佳;农村富人二胎生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傅宇伦;中国生育政策效果的经济学分析[D];云南大学;2016年
6 塔哈地;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人口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5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4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