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10年西安市人口空间布局变化研究
本文选题:人口分布 + 空间结构 ; 参考:《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Geoda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空间布局与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圈层差异较大,"东北-西南"轴向扩张特征明显。户籍人口的郊区化和外来人口的局部集聚同时存在。(2)西安市人口局部空间集聚造成"空间马太效应"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常住人口、外来人口的高密度集聚中心,东西两侧的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园区开发、大学城建设、行政中心迁移、老工业区转型以及城市更新改造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西安市人口布局的演变。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in Xi'an are studied by using GIS-Geoda and other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Xi'an is quite differ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southwest" axial expansion are obvious.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opulation and the local concentration of the alien population exist simultaneously.) the loc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Xi'an has caused the "spatial Matthew effect" to b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nd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some adjacent suburban street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The high density center of the foreign population, the far suburbs on both sides of the east and west have low density low-density population depressions, and both types of areas show an expanding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wn, and the reloc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zone and the urban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have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Xi'a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8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4YJCZH222)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JK1753)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教育郊区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转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邵茂丰;我国郊区化发展的现状及前景[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9期
3 华而实;广州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5 孙群郎,韩宇;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孙群郎;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刘耀彬,白淑军;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王慧;失望的家园 黯然的美国梦——对美国郊区化负面效应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9 陈俊峰,张鸿雁;郊区化的内涵及其二重性研究[J];社会;2003年05期
10 王旭;莱维敦:美国郊区化的理想模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长海;华晨;;杭州市的住宅郊区化现象初步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林耿;;郊区化与商业文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宁越敏;谢守红;;城市化和郊区化:转型期中国大都市空间变化的双重引擎[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鞠立新;;郊区化的新态势与上海大都市的新发展[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张春花;李雪铭;张馨;;八十年代以来大连居住空间的扩散及郊区化初步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隋映辉;;中国城市化郊区化:战略、模式与对策[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7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丹妮;周之聪;;后郊区化背景下城乡规划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以南京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9 李永浮;党安荣;;北京城市工业扩散的郊区化与区域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悐泰明;;集中化、郊区化与成长管理 比较北京都gS@与台北都gS@人口密度}Pi薣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李霄峰;住宅郊区化势头日趋明显[N];北京日报;2002年
2 费珊;住宅郊区化正在悄然起变化[N];北京日报;2002年
3 常江;郊区化:难解的结[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单荣凯;住宅郊区化[N];证券日报;2004年
5 龚怡/文;“郊区化”离我们有多远?[N];财经时报;2004年
6 曹盛洁;郊区化扩张“大问题”[N];经济观察报;2004年
7 ;赵文凯郊区化别走入误区[N];中国建设报;2003年
8 张东林;郊区化需要产业支撑[N];中国建设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杨丰源;变“被动郊区化”为“主动郊区化”[N];贵阳日报;2012年
10 余玮;住宅郊区化:绿色健康新追求(本周聚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菊;长春市郊区化进程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靖东;种族波视—美国黑人1970s-2000郊区化滞后的根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孙伟斌;郊区化对民族村寨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4 向利;武汉市住宅郊区化进程中居民的居住福利差异测度研究[D];湖北大学;2016年
5 左建红;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地区的黑人郊区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俪娜;中美比较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中的郊区化现象[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海华;广州郊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成一川;大都市远郊郊区化现象与动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时乐红;美国黑人郊区化及其对隔都区的影响(1970-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骏;城市住宅郊区化现象、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6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4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