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人口红利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东南亚 + 人口红利 ; 参考:《东南亚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经济增长与人口结构的转变密切相连。东南亚主要国家人口抚养比现在都进入了一个下降通道,其中各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都很大,但老年抚养比的变化各不相同,有的已率先进入老龄社会,有的则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因为人口结构不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迥异。马来西亚采取了鼓励生育、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吸引周边国家劳动力的发展模式;菲律宾则在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同时,采取了向周边国家输出剩余劳动力的模式;印尼和越南则是在控制人口生育率的基础上,既采取多元化吸收劳动力的措施,同时也采取向海外进行劳务输出的模式;而泰国的模式则是一方面加强人口生育率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劳工并实行多元化经济发展。
[Abstract]:Economic growth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of major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has now entered a decline channel, among which the reduction of children's dependency ratio in all countries is very large, but the changes in the old age dependency ratio vary, some have taken the lead in entering the aging society and some are in the period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is different. Malaysia has adopted the mode of encouraging fertility,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attract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While Philippines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it has adopted the mode of exporting surplus labor to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the Indonesian and Vietnam are in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the fertility rate, we adopt both measures to absorb the labor force and adopt the mode of exporting labor abroad, while the model of Thailand is on the one hand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fertility rat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absorbs foreign labor and carries out diversifie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
【分类号】:F131;F135;C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未醉;浅析越南的人口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0年04期
2 沈可;王丰;蔡泳;;国际人口政策转向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3 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9年02期
4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5 陆万军;;国际视野下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曹建云,马丹丹;世界人口达到63亿,总体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人口的最新动态[J];西北人口;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艳波;;从“奥肯定律失灵”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7期
2 李杨;;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抑或挑战[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3 李金龙;郭凌燕;;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危机的若干新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4 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年04期
5 徐晟;;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国际收支的传导机制:中国人口红利的削减与国际收支双顺差[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6 吕冰洋;禹奎;;我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7 张彬斌;;新中国60年人口发展轨迹:兼谈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8 郑谦;奚雷;;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张京祥;陈浩;;中国的“压缩”城市化环境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6期
10 漆莉莉;"人口红利"期的财政政策[J];财政研究;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胡云超;;劳动力市场发育发展中的积极就业政策问题研究[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4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考燕鸣;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杨红强;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杨俊;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投入行为及其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伟伟;外资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的市场环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朱秋琪;人力资本促进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赵书男;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4 田步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任云;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与政府教育投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易会俊;2010-2020年浙江省劳动力供求预测[D];浙江大学;2011年
8 郑程;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双联动: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新视角[D];浙江大学;2011年
9 靳菊春;儒家文化在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2 沈静芳;越南粮食生产的成功之路[J];东南亚;1999年03期
3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年01期
4 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5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6 沈君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红利及其实现[J];南方人口;2005年01期
7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8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9 王德文,蔡f ,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5期
10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润龙;;“人口红利”质疑:虚化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08期
2 杨宏娟;;辽宁省人口红利的过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0年01期
3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4 巩勋洲;尹振涛;;人口红利、财富积累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6期
5 王旭;;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效应与区域增长差距[J];西北人口;2009年03期
6 洪菊花;骆华松;胡艳花;;云南人口机会窗口与人口红利收获研究[J];西北人口;2007年04期
7 邓常春;邓莹;;印度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8 杨光辉;;论深圳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王章华;陈建付;;中国“人口红利”及其获取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1年05期
10 黄永香;;对东亚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华;何岑蕙;;中国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沈云标;;壮年佳构优质生育与家国人口小康生态[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王学萌;郝永红;黄登宇;;中国人口结构的灰色动态预测[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黄润龙;;悲观老龄化、乐观老龄化到客观认识老龄化[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5 曹光杰;;临沂市人口发展与人力资源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蒋琪琪;黄龙生;;临安市农业与非农户籍人口结构的统计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Ingalill Rahm Hallberg;;关注人口结构剧变社会中的高龄老年人(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9 曹景椿;;辽宁省在振兴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卢萍;;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态平衡[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易会安;我省人口结构不断优化[N];云南日报;2009年
2 邹民生 乐嘉春 李长安;中国人口结构已为扩大消费打开时间之窗[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洪和胜;优化人口结构 提高人口素质[N];台州日报;2006年
4 王志 何柳;专家称我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将枯竭[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邬焕庆邋万一;“人口红利”渐入微利,积极应对宜早[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周腊秀;全市人口结构发生六大变化[N];九江日报;2006年
7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何爱霞;人口结构与成人教育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8年
8 人口所 张翼;构建和谐社会需注意六大人口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张翼;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抓住机遇、改善人口结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立华;中国人口抚养比上升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邹达川;资产价格、资本流动与人口结构[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汝良;江西人口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量预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苏建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8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捷;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任云;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与政府教育投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4 张爱芳;新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5 凌鑫;广西钦州市人口结构现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斯琴其木格;内蒙古蒙古族人口结构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谢武贵;湖南人口结构均衡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孙连营;青岛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D];青岛大学;2009年
9 陈颇;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黄磊;人口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3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7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