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宁夏人口承载力研究
本文选题:人口承载力 + P-R-E模型 ; 参考:《西北人口》2013年04期
【摘要】:运用改进的人口承载力P-R-E模型,采用《宁夏统计年鉴2011》中宁夏各县市区人口、GDP、水资源、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产值等指标,计算宁夏各县市区人口承载量和人口承载力指数。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的有灵武市、银川市辖区;轻度盈余的有石嘴山市辖区、利通区、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基本平衡的有青铜峡市;轻度超载的有沙坡头区、中宁县和盐池县;严重超载的有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同心县、红寺堡区、西吉县、彭阳县、海原县。最后,结合宁夏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并就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PRED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移民的迁入与迁出情况做出分析,以期为宁夏各县市区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roved P-R-E model of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of Ningxia countie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indexes of population GDP, water resources, grain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 the urban areas of Ningxia in "Ningxi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each county is relatively surplus in Lingwu City, Yinchuan City area, Shizuishan City District, Litong District, Yongning County, Helan County, Pingluo County, and the basic balance is Qingtongxia City; There are light overload in Shapotou District, Zhongning County and Yanchi County; serious overload in Yuanzhou District, Longde County, Jingyuan County, Tongxin County, Hongsibao District, Xiji County, Pengyang County, Haiyuan Coun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main function zoning plan of Ningxia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county and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ED and the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of ecological immigrants in each county and cit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dvice for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ies in Ningxia.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0) 宁夏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资助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王振波;李志江;孟召宜;闫庆武;;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2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3 李雯燕;米文宝;;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8年03期
4 米文宝;余晓霞;李雯燕;侯雪;;宁夏主体功能区划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8年06期
5 刘雁;刘春艳;;基于P-R-E模型的区域适度人口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1期
6 陈正;陕西省人口承载力与适度人口定量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06期
7 李江苏;骆华松;王焱;;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容量测算初探[J];西北人口;2008年03期
8 李娜;陈克龙;;青海省限制开发区人口容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9 朱宝树;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宾;陈兴鹏;吴士锋;李杰兰;;中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发展的稳健性研究——以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情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2 黄金川;肖磊;孙贵艳;;县域空间管治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3 贾耀锋;;新形势下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4 尹国庆;丁四保;;土地发展权区域转移的实践需求与制度障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5 徐会;孙世群;王晓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政策框架设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6 冉红;李松志;冯安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8 王睿;刘青;;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9期
9 刘咏梅;李谦;符海月;江南;;3S技术在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10 车前进;曹有挥;吕韬;段学军;;南京地域人口发展功能分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贾刘强;彭代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志卫;丰爱平;刘大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比较研究——基于海洋区域管理的新视角[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宋国君;宋宇;;国家级流域水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一般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汪小兰;;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与功能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学瑞;金晓斌;周寅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项目特征与模式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伟;;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沿海土地开发与保护研究——以盐城市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蔡运龙;陈睿山;;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严圣华;;“人地双向调控、空间无缝管制”一种四规合一的县域空间总体规划思路[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6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东旭;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韩同福;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徐诗举;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戴晓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陈秀峰;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树平;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倩;新疆限制开发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田琳;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功能区划分析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有挥;陈雯;吴威;曹卫东;梁双波;;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王新涛;王建军;;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J];北方经济;2007年12期
3 吴忠观,刘家强;对四川人口容量的初步研究[J];财经科学;1994年01期
4 段学军,陈雯;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5 刘传明;李伯华;曾菊新;;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3期
6 张广海;李雪;;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7 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王振波;李志江;孟召宜;闫庆武;;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8 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J];地理学报;1954年04期
9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10 樊杰,曹忠祥,张文忠,许豫东;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燕;基于GIS的豫西山地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丽;生态经济区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宁,龚世俊;论宁夏地区生态移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肖周燕;刘文;苏杨;;从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看人口承载力[J];红旗文稿;2011年06期
3 黄志英,梁彦庆,葛京凤,张亚卿;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2期
4 苏杨;刘文;肖周燕;;从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辨析人口承载力[J];环境经济;2011年Z1期
5 李玉江,吴玉麟,李新运,张晓青,王忠山;黄河三角洲人口承载力研究[J];人口研究;1996年03期
6 穆光宗 ,李仰剑;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1999年12期
7 刘永萍,殷健,支小军,徐博韬;新疆兵团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苏杨;肖周燕;;北京到底能承载多少人?[J];南风窗;2011年05期
9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10 张文雷;曲庆;;大连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力测算报告[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辉;匡耀求;黄宁生;李超;邹毅;许连忠;周慧杰;;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广州市人口承载力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胡春胜;;生态系统人口承载力研究综述[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安和平;崔新锋;;毕节地区人口承载力与经济适度人口容量初步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黄一凡;曾德慧;王如松;阳文锐;;中国省域人口流动趋势的情景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罗娅;骆建礼;王成娅;王春香;;关于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划中人口、经济、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罗源潮;;实现陕南秦巴山区超载人口战略转移的探讨——陕南秦巴山区经济与人口状况的调查与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孙慧;;新疆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分析及对策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马凯;;基于土地利用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10 谷军;康琳;;人口问题与城市安全[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然;宁夏“少生快富”工程破解全国难题[N];华兴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许凌;宁夏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取得成效[N];经济日报;2006年
3 记者 吴文彪 见习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徐勇;全国政协跟踪调研宁夏“少生快富”工程[N];人民政协报;2005年
4 李荣华;我区计生新政策在全国创“宁夏模式”[N];华兴时报;2007年
5 ;宁夏1%人口抽样调查准备工作进展顺利[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王金营 顾瑶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小议[N];中国人口报;2010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陆铭;城市“人口承载力”与消费服务业的发展[N];消费日报;2011年
8 记者王建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超载制约山西可持续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孟昭丽 马敏 李薇薇;宁夏“少生快富”:公婆劝儿媳绝育[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周志忠邋骆亮;宁夏出新规“一票否决”治超生[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玲;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苏建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铁军;德阳市人口承载力及适度人口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胡华征;生态移民的自愿与非自愿性研究——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衡宸宇;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口规模变动及承载力的动态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5 周洪禄;黑龙江森工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6 闫秋源;环境社会学视野中的生态移民与社区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孟琳琳;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以敖力克嘎查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李阳东;渝东北人口承载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9 张晓芳;潍坊市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徐丹;基于生态足迹的崇明岛人口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8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1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