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

发布时间:2018-06-03 10:57

  本文选题:城市 + 人口密度 ; 参考:《城市问题》2014年10期


【摘要】: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2000年、2005年、2011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黄河下游流域与长三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川盆地成片状分布。
[Abstract]:Reasonable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society. Supported by the data of three time sections in 2000, 2005 and 2011, the changes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in China were statistically describ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ak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cities above as the object. The pattern and type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of cities in China has fluctuated and decreas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their chan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population sizes and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the main areas where the urban population is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variation types include five types, among which the "rising" type is the largest in number, and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Sichuan basin distributes in pieces.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1)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2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史文中;人口密度的空间连续分布模型[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3 廖顺宝,李泽辉;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4 周一星,于海波;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一)[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5 石元安;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异速增长分析[J];城市问题;1996年01期

6 闫庆武,卞正富,赵华;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7 闫庆武;卞正富;张萍;王红;;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5期

8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9 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10 韩惠,刘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2 孙玉莲;赵永涛;曹伟超;于慧;马月伟;;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3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卢雪翠;王炜;权循刚;;证据权重法在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5 汪海;;构建京津冀区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韩社林;;云南文化的艺术地理考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罗玉波,郑琦,陈善春,董春;居民地分布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定量化研究——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J];测绘科学;2005年03期

8 孙丽敏;张军;蒋涛;;三峡库区城镇居民地移民迁建分布规律的分析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3期

9 赵荣;董春;;统计信息与空间信息按地理格网集成的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07年04期

10 林飞娜;赵文吉;张萍;;基于GIS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与应用——以长春市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相娜;;探索古镇保护与开发之路——以瑷珲古镇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娜;刘纪平;董春;;改进的AHP及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空间分析中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俊;杨钢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人口修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汪昭兵;杨永春;;基于对比平原城市的山地城市用地标准讨论[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8 姜涛;;近代中国人口研究刍议[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9 开治中;;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意识调查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龙瀛;;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2000-2010[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姚宝珍;城市公交枢纽布局与运营调度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刚;四川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徐诗举;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益君;基于GIS人口密度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伟松;基于Voronoi图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台站选址分析[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张金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文娟;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赵松婷;黔东南州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爱;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李铭;专题地图统计数据分级的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3 董春,吴喜之,程博;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在地理与经济的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0年04期

4 田怀玉;肖洪;;基于CA的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动态模拟——以长沙市人口密度变化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6期

5 廖顺宝,李泽辉;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6 刘青海;;城市人口密度、国内市场规模与就业增长[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7 冯健;吴静云;谢秀珍;黄珏;;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8 丁成日;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吗?[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9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10 闫庆武,卞正富,赵华;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左正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露飞;赵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9期

2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3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区域经济理论解释[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4 卢晨;王要武;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的城市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5 周建高;王凌宇;;城市人口密度的中日比较及对城市研究的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07期

6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7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王兴奎;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人口密度模型[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8 刘青海;;城市人口密度、国内市场规模与就业增长[J];新疆财经;2009年06期

9 刘青海;;城市人口密度、国内市场规模与就业增长[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10 李明杰;钱乐祥;陈健飞;肖燕;彭军超;;聊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化方法探讨与运用[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林生;齐君;;城市化与人口健康——以京津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俊雄;人口该多一点还是该少一点[N];东莞日报;2011年

2 记者 孙丽萍;上海遭遇“人口烦恼”[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空气治理需要发展思路的升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小龙;高分辨率城市人口密度模拟[D];西南大学;2014年

2 王冰;基于遥感和GIS的高分辨率城市人口密度模拟[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2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72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2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