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本文选题:人口政策 + 碳排放 ; 参考:《统计与决策》2013年09期
【摘要】:文章利用可变参数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1971-2050年人口政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城市化、老龄化、家庭规模、性别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碳强度因素对1971~2010年中国CO2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4.3,26.9,23.9,13.2,-0.45,74,0.3,-72.1。如果没有人口政策,1971-2010年中国CO2排放量要比实际多112亿吨。如果明显放宽人口政策,未来中国CO2排放量将显著多于保持政策不变条件下的排放量,稳定的人口政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策略。
[Abstract]: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policy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rom 1971 to 2050 is analyzed by using variable parameter STIRPA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ging, household size, gender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intensity to the increment of CO2 in China from 1971 to 2010 are 34.30.26.9% -0.477N -0.3mg-72.1, respectively. Without a population policy, China's CO2 emissions would have been 11.2 billion tonnes more in 1971-2010. If the population policy is significantly relaxed, China's CO2 emissions will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uture than if the policy remains unchanged, and a stable population policy is a necessary strategy for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作者单位】: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41011)
【分类号】:C924.2;F224;X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年12期
2 王靖;马光文;胡延龙;管永林;;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7期
3 ;外刊[J];中国海关;2008年03期
4 鲍芳艳;;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年S8期
5 田月;;碳排放与发展权益[J];中国船检;2008年12期
6 沙澧一翁;;“碳交易”——花点儿钱就可以作孽的混账游戏[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01期
7 段红霞;;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年04期
8 魏云捷;;碳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5期
9 ;芬兰将建首个“零碳排放”购物中心[J];洁净煤技术;2010年02期
10 ;我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 力促节能减排[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曹晓静;郭茹;李风亭;;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节能减排双重效益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7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9 曾庆玮;;循环促环保,低碳保生态[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大鹏;王国红;;基于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供应链低碳化问题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开良;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吴苡婷;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建华;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9年
5 记者 周玉洁;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N];经济参考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N];科技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将辉;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冀 刘晓;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减少碳排放[N];南京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学梅;法拟征碳排放税,结果功亏一篑[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范良千;流域非点源贡献率核定及总量负荷分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陈红敏;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王歆华;医院微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来源及暴露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6 赵多勇;工业区典型重金属来源及迁移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7 王迎红;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观测方法研究、应用及结果比对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刘艳霖;西江高要断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与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刘劲松;浙江省典型地区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分布规律和来源解析[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周九州;湘江与洞庭湖水体氮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湘江水体中氮浓度预测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娜;区域大气污染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程昊汝;我国碳排放权机制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莹;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赵娜;碳排放权交易定价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龚睿;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分析以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董荣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D];天津大学;2011年
9 张清平;国际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王霞;住宅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83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8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