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本文选题:人口红利 + 人口机会窗口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人口转变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于2017年左右结束,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地区差异巨大的国家,每个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应该不会同时打开,同样也不大可能同时关闭。那么,那些在2017年(即全国总体意义上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时点)之后仍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地区,就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哪些地区是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基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和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观察,可以推测:我国的民族地区是能够"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对于我国民族地区而言,如果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更大,而且在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期仍将会延续,从而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对于其经济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基于1992-2012年我国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实证方法对人口红利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增长率变量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另外,投资、人力资本因素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以有把握地说,我国民族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享受了更大人口红利,并且相比于我国其他地区,民族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关闭更晚。为使人口红利最大化,我国民族地区还需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如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在扩大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要担负更大的职责;推进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重点是解决制度壁垒,使劳动力在地区内部、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更通畅。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formed by the population transi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Although overall, our demographic dividend period will end around 2017, our country is a vast country with hug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window of population opportunities in each region should not ope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unlikely to shut down at the same time. Those areas that will still enjoy a period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after 2017, when the country's overall demographic window of opportunity is closed, will have better condi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ey question is, where are the most likely candidat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the observation of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ethnic regions in China are the most likely "candidates" who can enjoy a period of population dividend alone. For the minority areas of our country, i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re greater and the window of population opportunity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has been closed,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period in these areas will continue. Thus can enjoy a period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period, for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ositive factor.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1992 to 2012,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variables of labor force growth rat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in China; the dependency ratio of children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per capita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endency ratio of the elderly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per capita is uncertain. In addition,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factors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above, we can safely say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in China has enjoyed a greater demographic dividend in recent years,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of China, the window of population opportun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been closed later.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uch as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labor training,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ers,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ies in expanding employ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market system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emphasis on resolv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 so as to make the flow and allocation of labor force more smooth within and among regio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C924.2;F12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捷;李耀华;贾金荣;;我国东中西部FDI差异实证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左学金;;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3 王颖;倪超;;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基于省级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汪伟;;对我国20年来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Solow新古典增长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李魁;钟水映;;劳动力抚养负担与居民消费率——基于人口红利期的动态面板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6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7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桂拉旦;西部少数民族省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开发研究;2003年02期
9 王芳;;中国经济增长(1980~2003)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7期
10 徐贵恒;;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新解[J];中国民族;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张安良;;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2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及流动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3 胡明娣,成定平;个人意愿教育投资额的决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4 张少华;曹怀信;;教育投入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5 韩立杰;于海滨;刘喜波;;基于索洛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付尧;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上海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王建国;;中国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多维健康指标的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朱美华;王月娥;;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1年04期
9 蔡f ;王美艳;;How will Population Aging Affect Economic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1期
10 王毅;石春华;;A comparison of Chinese,U.S.savings rat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建;王安;;地方政治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6 崔秀梅;;市场化进程、最终控制人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蔡文伯;王学峰;韩瑞娟;;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协调发展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10 肖文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促进利益兼容[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徐萌娜;股权分置改革对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戴伦阜;营口市鲅鱼圈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浦承嵩;基于FEEEP的我国适度人口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任书丽;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韩国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永涛;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8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何泽慧;日本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荣善;论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石峰;;FDI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分析与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宝元;人力资本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朱捷;刘志峰;陆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政策效果评估[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5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6 赵曦;西部经济开发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03年05期
7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8 谭姝;马苏;;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探悉[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9 杨晓明,田澎,高园;FDI区位选择因素研究——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及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10 李含琳;岳敏;;1981—2005: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力的结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 罗云毅;[N];经济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徐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伟;扩大消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J];前沿;1999年12期
2 王国勇;论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3 张协堂;;发展农业经济的几个问题——湖南民族地区农村调查琐谈[J];中国民族;1982年01期
4 峭卉;;《缠足》与《涉险》[J];中国民族;1985年12期
5 罗延华;浅谈我省贫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01期
6 符声贵;对民族学院发展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7 梁志德;联系民族地区实际 开展社会科学研究[J];天府新论;1990年03期
8 文一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J];民族论坛;1990年02期
9 潘正才;如何做好民族地区的宣传工作[J];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10期
10 罗发辉;略论甘肃民族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几个问题[J];社科纵横;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贤惠;;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A];贵州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9年
2 吴秀荣;蒙锡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兴旺[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3 王芳恒;;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对策和设想[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4 黄东英;;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杨一星;;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初探[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6 普同金;;对民族地区提供国家帮助的政策战略[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晓鹰;陈光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和机遇——生态移民和城镇化推进[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王红梅;;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内在矛盾及实现矛盾转化的意义[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伍海峰;;民族地区推进电子政务的难点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龙威;李红婷;;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与变革——基于湖南省17个民族县市区教育数据的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瑛 张海荣;切实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式发展[N];民主协商报;2006年
2 记者 尹晓华 陶然 实习生 闫新宇;明年民族地区尽享“两免一补”[N];四川日报;2006年
3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左振哲;积极开发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廖大康 本报记者 尹瑶;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N];乐山日报;2008年
5 记者 韦轶柳 实习生 王秋香;着力解决事关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N];广西日报;2009年
6 记者 袁飞;将甘孜州作为整体贫困地区由国家给予扶持[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7 记者 罗荀;民族地区财政收入55年增长335倍[N];中国财经报;2009年
8 南宁日报社 谢鸿桂;加快打造民族地区主流网络新媒体[N];广西日报;2009年
9 李永玖;寿光创建全国少数民族帮扶基地[N];联合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罗藏 吴彬;扶持发展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业[N];青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稽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郑友强;经济转型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小平;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常亮;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吴琼;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协调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6 安晓镜;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鄢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程进;我国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空间冲突及治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艳艳;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芳;民族经济政策对民族地区企业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纪年;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卢贵子;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才发展战略[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郑奇勋;民族地区法律信仰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李塔娜;规范的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刘伟;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王红利;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英花;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和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姚静;民族地区财政管理体制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2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2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