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扶助的定位及其可操作性
本文选题:失独家庭 + 家庭伦理 ; 参考:《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11期
【摘要】:通过对全国17省失独家庭扶助政策文本中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精神关怀与生育关怀等内容的分析发现:该政策在具体的实践中呈现出地区差异明显、可操作性差、内容不全面、扶助机制的社会化程度低以及扶助标准缺乏科学性与动态增长机制的缺陷。要解决好失独家庭这一日渐扩大的社会问题,应在明确失独家庭扶助政策定位的基础上,提高失独家庭扶助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全面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失独家庭扶助标准,促进失独家庭社会化扶助机制的形成。因此,应加快"全面二胎"的生育政策落地执行,从根本上降低"失独"这一风险的发生概率。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economic assistance, old-age security, spiritual care and fertility care in the text of 17 provinces' policy of supporting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policy show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poor operability in specific practice. The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degree of socialization of support mechanism is low, and the deficiency of support standard is lack of scientific and dynamic growth mechanism.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creasing social problems of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we should improve the maneuver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contents of support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on the basis of making clear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support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andard of support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ocialized support mechanism for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econd child" fertility policy, and to fundamental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risk of "losing independence".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C924.21;D6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2 洪娜;;独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征对完善计生工作的启示——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J];南方人口;2011年01期
3 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石英;周剑;;独生子女死亡困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孟泽楠;朱迪;王霞辉;;重庆“失独”家庭养老保障模式调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年16期
3 王伟伟;胡晨;;关于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李华成;徐前权;;论农村失独家庭的再生育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夏丽萍;;失独群体社会关注问题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刘晓雪;;老龄化时代失独群体的养老困境及其帮扶制度的完善路径[J];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01期
7 刘芳;马明君;;我国失独家庭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金毅;;失独者困境分析与社会救助对策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年33期
9 王鹏;;论对失独者“代孕”行为的法律保护[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06期
10 胡善平;方曙光;;失独老人的自我隔离与排斥——以安徽省H市某区的实证调查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失独者悲伤调适及其本土化干预模式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静;城市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孙晓曼;“失独”群体权益保障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杨晴;失独空巢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战伟平;失独者需要状况的探索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袁洪;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6 许舒雯;“失独者”:心路历程、阶段性需求及社会工作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徐琦;绝望、迷失、重塑:失独者生命意义的主体建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税海明;城市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陈筠;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与社会支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青;和谐社会构建中失独家庭利益诉求与实现[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相颖;周静;;“失独家庭”,谁来抚平你的痛[J];法律与生活;2012年14期
2 王跃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与中国家庭变动——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9年03期
3 丁仁船;吴瑞君;钟勤华;杨汉彬;;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变动对未来政策生育率的影响[J];南方人口;2007年03期
4 吴瑞君;丁仁船;钟勤华;杨汉彬;;独生子女规模估算及其对政府奖励性支出的影响——以苏州市为例[J];南方人口;2008年01期
5 洪娜;;独生子女伤残状况及对计生扶助政策的需求分析[J];南方人口;2010年03期
6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规避问题[J];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陈雯;何雨;;独生子女:我国人口安全视野中不容忽视的焦点[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8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J];人口与经济;1986年02期
9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J];人口与经济;1986年03期
10 周德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的弱势地位与对策研究——来自山东农村的调查[J];人口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蔡方华;[N];中国社会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虽;;精神关怀[J];企业文明;1996年12期
2 王卫平;中国社会精神关怀体系中的“家、国、天”架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李旭东;;张献军: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J];当代广西;2009年18期
4 ;常回家看看[J];中国老区建设;2011年07期
5 贾岚;;论党内精神关怀[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6 崔鹏;;多陪奶奶唠几句[J];新湘评论;2012年02期
7 陈洁;中等生的烦恼[J];辅导员;2005年10期
8 杭福军;驱散心灵的阴霾[J];辅导员;2005年10期
9 陆冬梅;“绿色”批评[J];辅导员;2005年10期
10 朱玉玲;“讲台”偷钱记[J];辅导员;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蔡发书;;论辅导员如何做好高职生心灵的精神关怀[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林少珍;;我的语文教学故事——教育贵在沐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静海一中 张新刚;给予学生需要的精神关怀[N];天津教育报;2013年
2 太化股份合成氨分公司党委副书记 王若群;给员工更多精神关怀[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记者 吴军;老年人“精神关怀”走出国门[N];苏州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葛素娟 李军;西城“爱心使者”持证上岗[N];中国社会报;2010年
5 记者 郭彦;精神关怀送到老人身边[N];北京社区报;2010年
6 艾果;社会也要给予老人必要的精神关怀[N];郴州日报;2011年
7 记者 赵向南;吕梁498家企业结对帮扶838户困难“三老”家庭[N];山西日报;2009年
8 ;养老(助残)精神关怀篇[N];北京社区报;2010年
9 张义荣;南京白下区实施“精神关怀工程”[N];中国社会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柳艳芳 通讯员 李宁;班主任,,要给学生精神关怀[N];天津教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玉莲;精神关怀:教育本性的返本归真[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米雁;人文精神关怀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2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62023.html